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老人,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的子女或许不常在身边,但他们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看一个话题:“独生子女的父母,晚年生活会感到孤独吗?”其中一名嘉宾分享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李阿姨今年68岁,退休前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她的独生女儿小梅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日常忙碌,和母亲的见面次数寥寥可数。但即便如此,小梅每天都会在睡前给母亲发一条微信,分享她一天的点滴,问问母亲有没有好好吃饭。李阿姨一边看着手机屏幕上闪动的女儿头像,一边回忆起女儿小时候——她那个总喜欢围着她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如今在千里之外,但温暖却从未疏离。有一次,小梅因为项目紧急,连续几天没来得及联系李阿姨,李阿姨每天点开手机却都没看到女儿的消息,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忧,但理解女儿的工作繁忙,便选择默默等待。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她收到了一份突如其来的快递。李阿姨拆开一看,里面放着一盒精致的茶叶和一封手写的信。信上写道:“妈妈,最近工作忙,没能及时联系您。这是我特意为您挑的茶叶,您泡一杯放松放松,想起我也跟着笑一笑。”李阿姨手捧着信,眼眶湿润了,仿佛女儿就在她眼前。这一份小小的心意,让她感到女儿虽远在北京,却无时不刻牵挂着她。她对节目主持人道:“虽然只有一个女儿,但我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她总能在细节上照顾到我的感受。”这种深厚的母女情谊,体现了依恋理论中的观点:亲密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纽带往往更加紧密。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相比多子女家庭,往往还拥有一种“资源集中”的优势。生活中,来自子女的关心与支持可以无须分散到多个子女身上,避免了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纠纷或误解。在纪录片《我的诗篇》中,有一段关于独生子女张家城的故事格外感人。张家城在外地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在得知父亲患病卧床时,毅然辞去了稳定的职位,回到家中,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每天清晨,张家城为父亲洗漱、喂药,细心为他准备清淡可口的早餐。他带着父亲到院子里晒太阳,一边聊着村里的趣闻,一边陪他做康复训练。张家城知道,或许这是自己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因此他格外珍惜。他常说:“照顾父亲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心愿。我愿意陪着他,好好走完这段路。”正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张家城可以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这份关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由于资源更集中,更容易在晚年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我们小区有一位李奶奶,她的儿子在国外工作,李奶奶经常对左邻右舍讲,儿子总对她说应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李奶奶想起之前一直想学插花,但在工作和生活琐事中,始终没能如愿。去年,李奶奶正式退休了,在儿子的鼓励下,她参加了社区的花艺班,开始学习插花艺术。
有一次,李奶奶在社区举办的花艺展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她的儿子通过视频看到了母亲的作品,高兴地说:“妈妈,您的作品真美!希望您一直坚持下去。”李奶奶感慨道:“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新的价值,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体现了现代观念的转变。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更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更容易接受这种观念,注重个人生活的质量。
而多子女家庭的家庭,老人很多时候的精力,会被消磨在各个子女的生活琐事中,无暇顾及自己的价值诉求。
心理学中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中的压力和冲突会影响每个成员的幸福感。独生子女家庭的简单关系,减少了家庭矛盾的可能性。
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中,有一位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蒲公英奶奶,在参加节目之初,因担心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忘记台词、出错或迷路一度犹豫是否参加,
然而她的独生女儿却坚定地对她说:“妈妈,我相信你,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在你身边。”这句话仿佛是她的强心剂,给了她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安全感 。
在参与节目后,蒲公英奶奶在节目中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不仅能轻松和顾客打成一片,还在互动中不断发现生活的小确幸。每次结束录制,她的女儿都会悉心陪她回家,温柔地提醒她当天的趣事。
蒲公英奶奶在某期节目中,因疾病一时记不起女儿的名字,脸上露出惊慌的表情,但当女儿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慰时,她慢慢平静下来。女儿不仅是她记忆的提醒者,更是她情感的寄托。正是在女儿的陪伴下,蒲公英奶奶的生活多了一层温暖和自信 。蒲公英奶奶的故事,生动的展示了独生子女的优势,相比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往往能全情关注父母的需求,与父母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成为老人对抗疾病和孤独的重要力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老年人通过回顾和评价自己的人生,可以达到自我完整感。这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帮助他们在晚年获得一种充实、满足的生活态度。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或许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了更多的幸福。这种幸福源于深厚的亲情、资源的集中、现代观念的接受,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就一定不幸福。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正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所强调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幸福取决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无论子女多少,老人们都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和丰富的生活,让自己的晚年充满幸福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