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一件重磅新闻轰动了整个新能源圈子--瑞典的Northvolt公司(翻译过来就是“北伏”),正式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北伏从事的是电池生产,公司总部在瑞典,不是普通的电池公司,而是欧洲电池行业“全村的希望”,在它的身上,欧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光是各种融资就提供了超过140亿美元,说是血本不为过。
它的破产,意味着全村的希望,破灭了。欧洲在电池行业的追赶步伐,将面临重重困难。

(图源:新浪)
毫无疑问,北伏公司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两位创始人彼得·卡尔森和保罗·切瑞蒂,履历都很漂亮,各种大厂工作经验,尤其是彼得,曾是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副总裁,负责电池部门的,保罗则是他在特斯拉的同事。
2016年,在意识到电池行业的巨大潜力后,两人合伙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创立了北伏公司,由于履历出众,被投资者们广泛看好,于是很快拿到了大众集团和高盛的第一轮融资--1200万欧元,接着又拿到了西门子的1000万欧融资。
2019年,获得1000万欧元融资,来自大众集团和欧洲投资银行;
这些钱都是小打小闹,对于电池行业来说,区区几千万欧元无疑是杯水车薪,但进入2020年后,北伏的融资额度有了爆炸性增长,先是在1月获得了6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是高盛、大众和百利·吉福德(英国老牌投资基金)。
7月,更是获得了1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安大略省投资管理公司、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丹麦最大的养老基金ATP、瑞典国有养老基金AP等等。
投资方的阵容,是要多豪华有多豪华,并且,宝马虽然没有参与融资,但宣布给予其20亿欧元的订单。又一年后的2021年,北伏再次获得瑞典第一养老基金和大众集团领投的28亿美元融资,并获得大众集团14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绝对没看错,140亿美元。
2022年,北伏再次融资10亿美元,到了2024年1月,又融资了50亿美元。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融资,合计超过140亿美元,而且融资不是画饼,是真的到账了。在订单方面,北伏的手持订单规模更是超过500亿美元。
历史上,欧洲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得到过这么多的资源。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所以11月21日北伏申请破产的消息传出,圈子震动。为啥砸了那么多资源,两位创始人本身也是专业的,不是PPT骗子,北伏还是扶不起来呢?
首先,就是成本高昂。
我们知道,欧洲是缺乏电池产业链的,北伏也不例外,很多环节得外包给中国,连工人都要外包。但这样一来,成本就非常高,最典型的就是沟通。
中国人普遍不懂英语,北伏的人员普遍不懂中文,双方遇到什么问题只能靠翻译,或者用翻译工具,沟通时间长、成本高,而且常常出现理解偏差。
稍有偏差,进度就得暂时,导致走走停停,麻烦得很。
本来吧,如果北伏能够虚心一点,摆正心态,信任诸多中国的合作方的话,那么进度也未必慢,毕竟中国人干活,是靠谱的,偏偏他们不信任呀。
你做的流程、工艺,他们不推翻一下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你的流程是不对的,得按他们的来,问题是,你压根什么都不懂,电池怎么生产也不知道,按你的来不是瞎折腾?瞎折腾越多,北伏的管理人员心里越舒坦,代价就是进度缓慢。
而每一分每一秒,银子都在流失。
其次,是作死。作为初创公司,最应该考虑的是生存下来,活不下去,一切就是假的。但北伏的两位创始人,可能是白左思维入脑太深,似乎并不考虑这些。
以工厂地址为例,电池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选址尽量要放在人口多的地方,这是常态。而北伏的创始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把工厂放在了北部的西博滕省的一个沿海小镇上,就是下图中箭头所指。

理由是,这里有风能和水能,能源绿色环保。问题是,你在一个小镇上设立电池工厂,能招到工人吗?当然是招不到几个的,毕竟本地都没几个人,全搜刮来也不够,何况也不可能呀,从外地招?不好意思,小镇的经济不发达,人家看都不看。
而且,那个小镇地处北极圈,常年冷的厉害,就算薪资待遇可以,很多人也觉得还是算了。
结果就是,招不到人,更令人无语的是,卡尔斯和保罗两位创始人,坚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绿色能源,也就是风能水能,传统能源,那是能不用就不用。
众所周知,风能水能是不稳定的,价格也比传统能源高,于是进一步推高了成本,进度也不短延后。最后导致了一个现实:北伏获得的订单非常多,但就是生产不出多少电池。大众和宝马等合作方等了半天,都等麻了,也看不到几块电池。
当然,说北伏完全没生产出电池,也不对。只是产量实在太低,不到1吉瓦时,只有原计划的0.5%,大约只能满足2万辆车,而且价格高得出奇。
电池行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你这么点产量,试问怎么竞争?从大众宝马等车企的角度,你就这点产量,能装几台车?我原先给你巨额订单,是看在你起码能批量生产的份上。
然而搞了半天,你的产能只能满足两万台车,还是多个客户瓜分,相当于一个客户一年只有几千台车的产能分配,作为车企,不可能为了这点电池产量而专门生产一款汽车。
左等右等之下,到了2024年,宝马实在是没有耐心了,在6月宣布取消20亿欧元订单,看到宝马行动,大众也跟了上去,14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被砍了个七七八八。
客户接连砍单,令北伏公司的现金流雪上加霜,被迫“降本增效”,开启裁员计划,产能进一步滑坡,客户订单更少,接着是11月21日,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到今天,北伏公司尽管还没完全破产,但也没啥区别了。

(创始人兼CEO彼得·卡尔森)
北伏的破产,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意识形态创业,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创业,是没有出路的。两位创始人当初的动机,就是看好绿色经济,而不是电池的真正应用。
于是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骚操作,比如前面说的,一定要在生产时用绿色能源,成本高也不管,因为他们的整个理念就不是基于市场化的,而是试图收取“绿色税”。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正常的产品,能卖出去一定是因为某种优势,比如物美价廉,比如有档次,比如质量好,或者单纯的便宜。电池想卖出去,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中国的一众电池公司,就是这样运作的。
而北伏的想法是,我的电池很环保,基于这个理由去卖货,问题是如果只有环保,没有别的优势,还贵得要死,你让汽车企业哪来的心思采购你?
这时候,两位创始人的思维,不是降低成本,取得优势,而是不断地试图证明自己的电池真的非常环保,用清洁能源生产电池,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你们采购北伏的电池,有利于保护地球。
问题是,经济好的时候,大家还愿意谈谈保护地球,给点钱安慰一下环保势力,现在大家都吃不饱,尤其是德国车企,这两年利润下跌非常严重,哪里来的心情,继续为了环保而采购你的电池。
除非你的电池真的有优势,否则免谈。
于是,北伏就走不下去了,它的破产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试图利用环保来割韭菜,是行不通的(是不是很像欧盟那副嘴脸?)。任哪怕是新能源企业,也必须踏踏实实,取得竞争优势。一切的歪心思,最终都会化为泡影。
当然,对欧盟来说,北伏的破产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欧洲的电池行业怎么办?砸了那么多资源去培育北伏,有没有资源培育第二个,实在是难说。
即使有,也未必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