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满心欢喜地计划着入手最新款智能手机,或是升级电脑配置时,大洋彼岸美国的一项政策变动,正悄然影响着你的 “科技购物车”。“电子产品‘关税豁免’是暂时的,半导体行业关税即将来袭”,美国商务部长的这番话,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搅动着全球科技产业的 “池水”,而这池水的涟漪,很快就会波及到每一个热爱科技产品的消费者。
上周五晚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传来消息,将通讯设备(智能手机)、计算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器件等一系列产品排除在原先公布的 “对等关税” 之外。这一消息公布后,市场瞬间沸腾,苹果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科技巨头股价应声大涨,人们似乎看到了全球科技供应链紧张局势缓和的曙光。
回顾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像是看一场充满反转的大戏。特朗普早在 2024 年竞选演讲中就抛出 “互惠关税” 概念,声称要对 “威胁美国技术领导地位” 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半导体产业更是成为其重点关注对象。当时,其智囊团就援引《国防生产法》强调芯片产业的战略意义,将贸易政策与国家安全紧密绑定。如今看来,这次所谓的电子产品关税豁免,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缓兵之计”。
从美国的政策逻辑来看,此次豁免与后续即将实施的半导体关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一方面,豁免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的 “对等关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直接冲击美国消费者。要知道,美国 73% 的智能手机、78% 的笔记本电脑依赖中国制造,如果对这些终端产品持续加征高额关税,必然会导致产品价格飙升,引发美国民众的不满,这对于正面临中期选举的美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另一方面,放终端、抓源头,将打击重点放在半导体芯片及制造设备上,既能迫使跨国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又能为本国晶圆厂建设争取时间。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芯片产能中,中国台湾地区占 22%、韩国占 21%、中国大陆占 19%,而美国本土仅占 12%。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挤压竞争对手,实现技术霸权的争夺,同时配合《芯片与科学法案》承诺的 527 亿美元补贴,达成 “制造业回流” 的目标。
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这场即将到来的关税风暴影响深远。亚洲半导体企业如台积电、三星首当其冲,可能面临订单减少的风险。部分企业已开始考虑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以规避关税。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及芯片加征高额关税,台积电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必然受到重创。而三星,同样在存储芯片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也难以逃脱这场关税风暴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暂停对美扩产计划,观望关税细则,也是无奈之举。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这场风暴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明确 “晶圆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若美国实施新关税,美企需承担更高成本,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依存度仍超 70%,短期内核心设备如光刻机等仍依赖进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外部压力也将促使中国加大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已有企业启动 “双供应链” 应急方案,加大在马来西亚、越南的封测产能,同时加速国产 28 纳米制程设备验证。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美国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加剧全球技术供应链的分裂。原本紧密相连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可能会逐渐分裂为 “美国主导” 和 “中欧主导” 两大阵营。RCEP 等区域贸易协定将加速区域内零关税合作,而美国若持续加税,或将加速其他国家发展本土芯片产业,反噬其技术优势。例如,一些原本依赖美国芯片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借此机会加大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
对于美国本土科技企业来说,即将到来的半导体关税也绝非利好消息。以苹果为例,其 80% 的 iPhone 在华生产,若全面加税,每部手机成本将增加 150 美元。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大概率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电子产品价格飙升,进而抑制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此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依赖全球化供应链,关税壁垒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 2 - 3 年,削弱美国在这些领域的领先优势。
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此次关税政策也并非铁板一块。共和党内部存在分歧,部分人士认为关税实质是 “对美企和消费者的变相加税”。这种内部的不统一,也反映出关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阻碍。
展望未来,随着美国半导体关税细则的逐步落地,全球科技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震荡与调整。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在电子产品的价格标签上,切实感受到这场关税风暴的影响。下次你走进电子商城,看到心仪的电子产品价格上涨时,可别忘了这背后复杂的国际政策博弈。那么,面对可能涨价的电子设备,你是选择提前入手,还是持币观望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聊聊这场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科技产业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