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不仅是现代人心中的旅游胜地,更是古代文人心中的雅趣之地。许多诗人笔下都有关于西湖的佳句。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刺史,不仅在此留下了影响后世的政绩——井水疏浚、修建大堤,还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美景的古诗。他所写的《钱塘湖春行》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便是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留恋。
宋代诗人对西湖的赞美更是不吝惜文笔。杨万里写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林升写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题临安邸》)。
两次在此任父母官的苏轼也对西湖流连忘返,为此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作,其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历来为人称赞。
但也有人说,苏轼这句诗并非写西湖,而是赞美自己爱妾朝云的诗,真的如此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即熙宁六年(1073年)的正、二月间所作。苏轼从1071到1074在杭州任职,期间游览西湖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首。
苏轼用独属于自己的视角,写出了西湖的景色之美。
天气放晴的时候,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丽极了。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这朦胧的景色在诗人眼里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苏轼这首诗究竟是写的西湖美景,还是写自己的爱妾朝云呢?
其实《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读完了第一首,我们便会知道苏轼诗中究竟写的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注释】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这首诗并没有第二首出名,却是交代了写第二首的原因。诗中说了:
清晨的朝霞缭绕的时候,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此时晨曦染红了群山,景色十分艳丽。到了傍晚,泛舟西湖时天空却下起了雨。客人不胜酒力已经进入了梦乡,却没有看到此刻西湖迷人的景色。
景色究竟有多美呢?会欣赏眼前美景的,还是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那就与他举杯共饮,一同欣赏美景吧。

苏轼在第一首诗中交代了清晨就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并邀请朋友一起游西湖,欣赏西湖的美景。朋友也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只不过天公不作美,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雨。
雨中的西湖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阳光下清晰可见的波光粼粼都被遮掩住了,比起晴朗时的景色,此刻雾蒙蒙的自然无法欣赏美景,于是朋友便觉得无趣,加上不胜酒力,便进入了梦乡。
此刻的苏轼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眼前的景色极美,这样的美是怎样的呢?于是便有了第二首诗中对西湖的高度赞美。
阳光下波光粼粼的西湖,是浓妆;雨雾中朦胧的西湖,是淡妆。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眼前的西湖都如同美人西施,别具风韵,让人惊叹。
这就是苏轼与众不同的视角。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把《饮湖上初晴后雨》当作是一首写西湖美景的诗篇,更为贴切。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说,看事情需要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由“阴阳”组成,是此消彼长的过程。
苏轼便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无论是眼前的景,经历的事,他都用这种心态来对待。
此刻,他因为避开朝中争斗自请外调为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也不忘游山玩水陶冶情操。眼前的西湖美景,使得他已经初步具备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念,懂得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向“事实”臣服并接纳、欣赏。
所以我们才说,苏轼是千年难遇的大家,他的慧根是一般人不具备的。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他才能够在中年被贬黄州时,感慨完“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马上被眼前“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食吸引。他也才能够在老年被贬惠州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更是他在再贬海南时仍能随遇而安,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