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博:中山王的屏风座,战国那股“弱肉强食”风扑面而来

泰河趣趣 2024-05-09 05:04:24

屏风,虽然现代家庭很少用到了,但它的确是一种古老的家具,从商周一直用到清代,好像没有其他家具使用时间如此之长。清代,我们最熟悉的屏风就是皇帝宝座后面的必备品,营造着皇权的威严气氛。屏风的样式有一次大的改变,那就是国人从席地而坐到高坐到凳子上,人坐得高了,屏风自然要“升高”,就是现在所知的屏风的样子。那么在古人席地而坐的时候,屏风是啥样的?不管啥样子,屏风遮挡、挡风、装饰的功能一直都在。

国人高座是宋代,唐之前还是席地而坐。时间太久远了,很少有唐之前的屏风完整的保存下来,留下的就是一些配件罢了。

席地而坐时期的屏风的“天花板”当属河北省博物院展出的出土于古中山国王“厝”墓中的一套错金银的。

古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他们几次被灭几次复国,有着顽强的韧性。在战国时期,尤其是中山王“厝”在位期间,在战国七雄的纵横裨阖,不仅于强国的夹缝中生存,还能时不时出击获胜,让燕赵都十分头疼。最后,只有赵武灵王这样的强力人物才能灭了中山国。

中山王“厝”的这套屏风座一套是三件,中间的是“虎噬鹿”造型,两侧分别是牛和犀牛造型,都用了错金银工艺。虎、鹿、牛和犀牛都塑造的生动逼真,代表着当时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准。

东西做得好是一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器物上看到中山国、乃至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屏座中间那件,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死死地咬着一只小鹿,典型的“弱肉强食”!老虎的生猛,仿佛代表着戎狄的“野蛮”,而屏风又是向中原文化学习的产物。中山古国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得以强大。“虎噬鹿”的造型也同样代表着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弱肉强食。

两侧的屏座的牛和犀牛就平和得多,造型极其逼真,牛也就罢了,犀牛,战国时期河北那嘎达是跑犀牛的。

这套屏座是河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看看这老虎的眼神多么犀利!

老虎做行走扑咬状,一只前爪死死地抓住小鹿瘦弱的小腿儿,大口死死地咬住小鹿的身体,小鹿扭动身体在做最后的挣扎。

虎背上那两个凸起是插屏风用的。

这边仿佛可以听到小鹿的哀鸣,让人目不忍视。小鹿和老虎身体用了错金银工艺,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流光溢彩的。

从这个角度看,老虎身体弯成近90度,既让老虎有了动感,又正好保证了屏风的角度。

错金银铜牛屏座。

屏风的一边用这只牛固定,牛身浑圆强壮,周身也是错金银工艺,流光溢彩,妥妥的花牛!

牛刻划得非常逼真。

错金银铜犀牛屏座。

屏风另一个底座是犀牛造型,同样是身体浑圆,错金银工艺。

犀牛也这么逼真,只能说明在战国时期,河北这嘎达是跑犀牛的。

古代人很聪明,这三个屏风座很稳,保证屏风可以问问地立在那里,并且屏风的角度是可以调整的。

推荐相关阅读:

0 阅读:2

泰河趣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