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曾叫嚣让儿子当“101%美国人”的中国教授,如今报应来了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1-08 06:12:40

引言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美国享受“自由的风”,没想到的是,报应来得不要太快。

2018年,一位中国知名经济学教授的一句话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我要让我的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

他不仅公开表达了对祖国的不满,还付诸行动,带着全家移民美国。

然而,五年后报应来了,当他的“自由之梦”破碎后,他该何去何从?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徐思远这个名字曾在中国经济学界如雷贯耳。

他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知名教授,他的人生履历可谓是光鲜亮丽。

年纪轻轻就登上讲台,成为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徐思远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为了一个旁听的机会甚至不惜翘掉其他课程。

在学术圈里,徐思远更是如鱼得水,他的论文常常发表在顶级期刊上,引用率高得惊人。

每次参加学术会议,他都是焦点人物,其他学者争相与他讨论问题,交换意见。

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徐思远拥有一套豪华公寓。

他的衣柜里挂满了名牌西装,书架上摆满了珍贵的藏书。

每个周末,他都会开着豪车带着妻子和孩子去高档餐厅享受美食。

在外人看来,徐思远的生活简直是人生赢家的标准模板。

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徐思远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不安。

因为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都会被国外学者的言谈举止所吸引。

他们谈吐自如,思想开放,这让徐思远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

渐渐地,徐思远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怀疑。

他开始觉得自己的成就被局限在了这片土地上,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渴望更自由的学术环境。

从此,徐思远开始向往美国的自由和开放。

徐思远开始在课堂上公开表达对美国的向往,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祖国来衬托美国的“优越”。他的这些言论让许多学生和同事感到不适,但他却毫不在意。

终于在2018年,徐思远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

他要带着全家移民美国,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

这个决定不仅让他的家人震惊,也让他的同事和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他变卖了在中国的所有资产,带着满腔热情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坚信,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土地上,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意孤行,背井离乡

大家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成功的人会选择放弃一切,去一个陌生的国度重新开始。

有人试图劝阻,有人表示不解,还有人对他的决定表示失望,然而这些声音在徐思远听来,都变成了对他追求“自由”的阻碍。

带着对美国的无限憧憬,徐思远开始了他的移民准备。

他变卖了在北京的豪宅,清空了银行账户,甚至连珍藏多年的图书也忍痛割爱。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通往“自由世界”的必要代价,他甚至为自己和家人取了英文名,仿佛这样就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

在离开中国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徐思远的行为越发令人不解。

他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表对中国的不满,称赞美国的种种“优越”。

一切准备就绪后,徐思远带着怀孕的妻子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在机场,没有送行的亲朋好友,只有他们一家人孤独的身影。

当飞机缓缓起飞时,徐思远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故土,内心却没有丝毫不舍,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飞机穿越太平洋,载着徐思远一家飞向他们心中的“梦想之地”。

但是,等待他们的究竟是美梦成真,还是残酷的现实?

梦醒时分,百味杂陈

徐思远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他满怀信心,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大展宏图。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徐思远发现自己在中国的学术成就和教授头衔在美国几乎毫无用处。

他信心满满地向多所大学投递的简历,也都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那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论文和著作,在美国学术界似乎并不受重视,徐思远开始意识到,他在中国积累的学术资本在这里几乎一文不值。

为了维持生计,这位曾经的知名教授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寻找一些低收入的工作。

徐思远先是在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脏盘子和油腻的厨房环境,这份工作不仅收入微薄,还让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后来,徐思远又尝试了送外卖的工作,然而,由于对当地环境不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他常常迷路或误送餐点,多次被投诉。

有一次,他甚至因为操作不当,摔坏了电动车和送餐设备,不得不自掏腰包赔偿。

更让徐思远感到沮丧的是,在餐馆工作时,有顾客对他大声呵斥,用带有歧视性的词汇辱骂他。

送外卖时,也有人因为他的亚洲面孔而拒绝接收食物,这些经历让徐思远深深感受到,他在美国不仅是一个外国人,更是一个“二等公民”。

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徐思远依然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反而把自己的遭遇归咎于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为这是他在美国无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他徐思远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表示要让自己的孩子彻底“美国化”,以摆脱中国人的身份。

这种极端的想法不仅没有改善他的处境,反而让他在华人社区中也失去了支持。

很多原本愿意帮助他的华人朋友,听到他的言论后都选择了疏远。

徐思远的美国梦,在短短几年内就变成了一场噩梦。

面对这样的处境,徐思远是否会反思自己的决定?

回头是岸?覆水难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的处境并没有好转。

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他的妻子在生完孩子后,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背上了巨额债务,这一系列打击让徐思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在一个深夜,当他疲惫地从送外卖的工作中回到狭小的出租屋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可笑。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学教授,现在却为了几美元的小费而奔波。

徐思远开始回想在中国的生活,那时他有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生活无忧,而现在,他却沦为了一个在异国他乡挣扎求存的普通劳工。

这种强烈的反差,徐思远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初对美国的幻想有多么不切实际。

他曾经以为美国是一片自由的乐土,但现实却是他在这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甚至失去了自我。

徐思远开始考虑回国的可能性,然而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条路已经被他自己堵死了。

因为他当初离开中国时的言论和行为,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感。

徐思远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背叛感到失望,学术界也对他的行为表示谴责。

即使他想回去,恐怕也难以重新获得信任和尊重。

更让徐思远感到绝望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一切。他的房产已经卖掉,银行账户已经清空,甚至连多年积累的学术资料和人脉都已经荡然无存。

他就像一个被自己烧毁了桥梁的人,望着远方的故土,却再也无法回去。

在这种困境下,徐思远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讲述自己在美国的真实经历。

起初,这些文章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更多的人却对他的后悔嗤之以鼻。

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是对他背叛祖国的惩罚。

如今的徐思远,就像一个被困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幽灵。他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却也无法回到中国。

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警示着那些对海外生活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

0 阅读:32
漫悠芸端的事儿

漫悠芸端的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