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晚年坦言:粟裕病重时,透露过解放战争初不去支援山东的原因

追梦的年 2024-12-07 23:26:42

解放战争中,粟裕率部在华东地区拿下过多个胜利,歼灭大量国军精锐部队,打出赫赫威名。凭借着战功,成为了新中国大将之首。

不过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并不顺利。由于资历相对来说没那么深,华野(三野)内部一直有人不太服气,造成了一定阻力。

山东、华中两部合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更是让他受到过指责,有人还说粟裕对山东战事不热心。

这些曲折,让粟裕心里也有些难受,晚年跟妻子楚青道出不救山东的苦衷,不是不救,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啊!

把时间拉回到1946年7月,国民政府调动了四路大军进攻鲁南、苏北,企图将华中、山东两大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切断,并围歼华中野战军。

面对这种局势,我山东、华中的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提出两种应对方法,一是各自为战,二是都集结到鲁南合力迎敌。

当时国民党率先在山东突破,大举进攻枣庄、峄县,直接威胁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陈老总内心更希望两部能集结在鲁南作战,如此一来既能缓解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又可为将来两部合并做准备。

山野大部分人也是持同样的想法,然而粟裕却坚持先打击进犯苏北之敌,这就导致山野部分人产生想法,认为粟裕是“本位主义”,只关心自己的根据地。

对于这些说法,粟裕没有进行解释,只是专心备战迎敌,不久便开始了七战七捷的第一步。

但山野这边情况就不是太好,陈毅和参谋长宋时轮发动的泗县之战损失惨重,随后的两淮保卫战,陈老总通过情报,误以为敌人是想打沐阳,因此将原本部署在两淮地区的主力北移。

这个做法让粟裕非常惊讶,连忙致电反对,直言敌动向尚不明朗,完全转移会让两淮空虚,届时国军来攻,就会非常不妙。

可惜陈老总还是选择相信情报,没有更改部署。结果国军要打沐阳的动作只是虚晃一枪,主力很快就往淮阴而去。

我山东、华中两部闻讯都飞速驰援,奈何刚刚抵达,淮阴市区就已失守,我军多次组织反扑,都没拿下来,最终只好撤离,连带着淮安也丢失。

两淮易手,苏中三面临敌,留在当地会被慢慢耗光,粟裕只好率部北上与山野会合。

抵达山东后,粟裕他们明显感觉到了不适应,山野的一些干部还因为华中当初不来救而心里有怨,且地域带来的生活差异,也让两部彼此有些看不惯。

因为这种看不见的影响,从10月到12月,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时分时合,先后组织6次规模不等的战役,但都无法取得歼敌一路的效果,让华中、山东乃至中央都很着急。

毛主席知道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一直面和心不和,始终无法打出成绩。于是,他接下来用很巧妙的方式给粟裕树立威信。他前后给华东致电两封:

“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两军合并后第一战必须打胜”。

一面明确两部正式合并后的领导班子是老资历陈毅为首、擅长军事的粟裕来指挥;一面要求下一战必须打胜,给到压力。

这其实就是毛主席在用中央的威严给粟裕站台,让华东各部都听从粟裕的指挥,只不过,陈老总他们一开始没有领悟到这层意思。

时间进入12月后,敌人攻势越来越猛,拟定25个整编师分四路进攻我方根据地的计划。

陈毅和陈士榘获悉情报后立即商量,弄出五份作战方案报送军委审批,希望中央定夺。然而左等右等,毛主席一封电报都没回复。

眼看敌人逐步逼近,陈老总内心焦急,他仔细想了想主席最近的态度才恍然大悟,原来目前的冷处理,就是落实“战役交由粟裕负责”这一政策。

随即陈老总拿着五份作战方案去跟粟裕讨论,粟裕很认同其中的“在沭阳打一仗,歼灭国民党军一路”,他建议山野主力立即南下,合力伏击国军。

他们确定好后,再次联名致电中央,毛主席的回电就来得非常快了: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

除此之外,主席还特意嘱咐:“届时请粟提计划电告”。如此强调,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山野内部原先对华中有不满的人,谁也不敢再傲。

彼时摆在粟裕面前最严峻的是士气问题。由于山野已五个多月没打过胜仗了,指战员情绪普遍低落。粟裕晚年也回忆过:

由于我军这段时期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埋怨和怀疑情绪,虽做了许多工作,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靠打胜仗。

主席的信任、陈毅的托付、全体指战员的期待,如此种种,是动力也是压力,粟裕别无选择,唯有迎难而上。

他从海量的情报信息中,看出敌沿着宿迁东进的整编11师、整编69师是薄弱处,于是就将其当成目标。

粟裕开始部署,以24个团为突击部队,围歼立足未稳的整编69师,分割、阻击并视情歼灭整编11师;以28个团担负监视和阻击任务,防备其他国军增援。

随后陈、粟二人联名向毛主席提交报告。毛主席次日就回复:“决心与部署甚好。战况望随时电告。”

这一战结果是好的,顺利歼灭整69师,陈老总高兴地说:长期抑郁的心情一扫而空。主席也致电嘉奖:庆祝宿沐前线歼敌 2 万以上的大胜利, 于大局有利, 甚好甚慰!

但期间非常不容易,两部的配合始终是问题,险些还出大乱子。粟裕说过:这次参战的主要是山东野战军,除了叶飞的第一纵队,其他部队我都不是很了解。

如果不是叶飞跟粟裕有默契,这一战真的可能会反转。

当时一纵负责阻击敌整11师,叶飞拼了老命,跟胡琏血战,部队伤亡很大。

本来八师距离一纵不远(山野前方指挥所就设在八师),可国民党从徐州调动援兵后,八师就撤了,指挥所还给一纵下达撤退命令。

叶飞特别惊讶,大白天当着敌人面撤退,不是给敌人尾随的机会么?而且部队撤了,敌人两个整编师就能会合,前面的血都白流了。

所以叶飞坚持不撤,还反过来将了负责人一军:前方最重要,如果我纵撤了,不仅我纵将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战役的意图都将落空。建议您亲自带队来一纵加强指挥。

负责人却在电话里回复:敌人火力封锁严密,我一个警卫班都带不过去。叶飞也是生气了,直接怼道:你一个班都过不来,我一个纵队这么多人怎么过去?

对方只说一句“那我不管了”,随即挂断电话。叶飞“喂喂”几声听不到回音,气得直接把电话摔在地上。脾气发完后,他决定独自坚守,即便一纵整连整连地失去战斗力也没想过后退。

这完全不要命的打法让胡琏整11师心生畏惧,最终敌两部的距离定格在两公里、整69师被全歼。

这种险象环生的局面,其实背后也关乎到一点——粟裕没有绝对的威信,两部合并之初,有人是敢违背他的命令的。

因此粟裕晚年跟妻子楚青回忆解放战争初期,解释为何自己不“救”山东时,第一点就是觉得局势并不清晰之际,自己没办法统筹好山东的指挥问题。

即便把华中部队全部带去山东,同样也会因协作问题导致出现乱子,届时山东这边打不好,华中也会丢了。

另外他还说出苦衷,苏北的经济、群众基础都很好,如果不打一战就主动放弃,无论指战员还是群众,思想都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华东都对我军不信任。

即便是要放弃华中根据地,也要留几支部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游击战更需要一场胜利来做铺垫。所以,粟裕综合多方面的考虑,才没有立即入鲁。

从现实发生的历史来看,粟裕的想法非常正确,如果没有先拿下胜利、没有毛主席背书,他到了山东怕也是指挥不动那些“老八路”。

而他在华中地区的多次大捷,也振奋了当地的军心、民心,整个解放战争,苏北都有游击队在抵抗,还有许多民众踊跃报名参军进入野战部队,这相当于我军持续输血、敌人持续放血。战场上胜利的余威,影响深远啊!

1 阅读:51

追梦的年

简介:所谓合适,是指要碰上那个你能降得住又能降得住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