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富士康在郑州厂区的规模惊人,员工人数一度超过20万,在那里聚集着不少年轻人,不分昼夜的站在流水线上,只为了这份还不错的工资。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台铭竟然说出了“富士康给大陆人民饭吃”这样嚣张的话,这让很多国人感到很是气愤。
殊不知正是大陆的劳动力才使得富士康能够通宵达旦的运转,而后郭台铭又在印度建厂,在这里他才体会到了,富士康能有今天到底是谁靠谁。
扩张受阻,发展模式遇瓶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产业蓬勃发展,对代工服务有着旺盛需求,郭台铭意识到,日企对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有着极高要求,这正是富士康的强项所在。
于是郭台铭力推精益生产模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终于成功打入日系高标准供应链,站稳脚跟。
富士康快速成长,规模效应凸显,1988年,富士康拿下任天堂游戏机代工订单,当年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到90年代末,富士康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连接器制造商和第三大电脑机壳制造商,后来富士康拿下苹果iPod代工大单,这也意味着富士康的地位在不断攀升。
2019年,郭台铭以63亿美元的身家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彼时的富士康,拥有超过百万名员工,厂房遍布全球,俨然一个庞大的代工帝国。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富士康给大陆人民饭吃”——郭台铭的这句话,在2019年说出口,无意中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
2017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兴建液晶面板厂,号称“第八大奇迹”,按照协议,该项目将创造13000个就业岗位。
然而仅仅6年后,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不已,园区建设大幅缩水,累计投资不足20亿美元,创造就业不到1500个,远低于承诺。
信息来源:环球网2017.7.27——郭台铭将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设厂牵手特朗普召开记者会
最终富士康不得不与威州政府达成和解,放弃了近2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这个昔日的“奇迹工程”,成了“烂尾项目”的代名词。
2020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苹果等科技巨头加速产能转移。
富士康积极配合,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欲将iPhone产能的一半转移至印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印度在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员工素质等方面都难以与中国相提并论,文化差异更是导致管理难度陡增。
结果可想而知,印度工厂的产能爬升速度和订单交付情况远逊预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国内企业比亚迪凭借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和本土化优势,一举拿下苹果iPad和Airpods等代工订单,市值一度超过富士康,引发业界震动。
逐渐行不通的“人海战术”
除了海外布局受阻,富士康的发展模式也遇到瓶颈,长期以来,富士康习惯于通过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来完成订单,俗称“人海战术”。
这在人口红利消退、产业升级加速的大背景下,已然不合时宜。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企业已率先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制造业为例,
根据2022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报告,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6%的企业已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50%的企业应用了智能化生产装备,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是2016年的2.5倍。
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失去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订单开始流向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头部企业。
目前富士康仍有近百万员工,郭台铭当年“赏饭”言论被现实无情打脸,也反映出其战略思维的固步自封。
产业生态,大陆优势渐失
客观而言,富士康在大陆的成功,既有自身打拼的因素,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
单就iPhone而言,大陆有将近200家供应商参与其中,正如郭台铭所言,富士康和苹果撑起了庞大的就业大军。
然而在内外环境剧变的当下,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削弱,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沿海一线城市工人工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另一方面,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不断蚕食富士康的市场份额。
种种迹象表明,大陆电子制造业正在由代工向自主品牌发展,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给依赖出口的富士康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链“去中国化”成为部分西方国家的战略选择,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不再是唯一选择。
前几年富士康在美国、印度的战略布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全球化转型的迫切性。
然而现实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不具备中国产业生态的综合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中国的角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推动转型升级,化解地缘政治风险,是摆在富士康面前的严峻挑战。
结语
不可否认是富士康确实给大陆带来了不少工作岗位,但也正是大陆员工的吃苦耐劳才以及大陆给富士康带来的诸多便利条件才促使富士康的订单按时交付。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并不存在富士康给过大陆饭吃这一说法,郭台铭也去印度,但事实却很打脸。
基础设施的落后、频繁的停电、供应链的薄弱,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题,都让富士康的印度工厂举步维艰。
印度工人对富士康的加班文化并不适应,罢工事件频发,导致产能远低于预期。
而今中国企业早已开始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比亚迪深圳工厂的机器人手臂一天能组装2000块汽车电池,效率远超人工。
面对新的时代浪潮,富士康能否成功转型,重塑辉煌?这是富士康未来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