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1935年,漫天风雪中,一群衣衫褴褛、脚步蹒跚的战士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他们身后,是连绵的敌军追击。
毛泽东站在山巅,深吸一口寒风,回头对战友们说道:“一定要过去。”谁能想到,为了这片黄土地,红军一路历经七次战略调整,从川黔边到川陕甘,每一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历史最终会证明,这个决定不仅拯救了红军,也改变了中国的未来。
“多重选择题”:从湘江突围到黎平会议1934年冬,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后,三分之二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南方湿热的土地上。从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不仅是人数上的削减,更是士气的重创。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前方:蒋介石早已算定红军将向湘西前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湘黔边界布下了一个庞大的“口袋阵”。
前方是重重封锁线,后方是穷追不舍的敌军,红军前进的每一步都被死亡威胁笼罩。这个时候,毛泽东的主张逐渐浮现:放弃向湘西进发,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突围。
然而,这个建议一开始并没有被采纳。直到红军行至通道县,毛泽东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中革军委迅速调整计划,命令部队向贵州方向转移。这一决定,让红军从即将被包围全歼的险境中突围而出。
红军在黎平短暂休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战略方向。这一次的讨论并不轻松,毕竟每一次方向的选择,都是生死存亡的抉择。会议上,毛泽东与博古、李德等人意见激烈碰撞。
博古坚持原定北上的计划,而毛泽东则以敌我态势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建议。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这一决策,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四渡赤水,八万里迷踪”:战术的艺术与灵魂如果要说红军长征中最惊险的篇章,那四渡赤水必然榜上有名。1935年初,敌军从四面八方围堵而来。
毛泽东决定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摆脱敌军的追击:四渡赤水河,来回穿梭。这样一来,敌人不仅摸不清红军的行军路线,反而被迫分散兵力进行追击。
赤水河畔,红军将士们借助夜色,悄无声息地架设浮桥渡河。雨夜中,河水湍急,竹筏在波浪中颠簸,战士们手持火把,一步步踏上对岸。
此刻,敌人的追击部队还在几十公里外焦急地摸索。正是这场声东击西的行动,让红军巧妙地避开了几十万敌军的重重包围。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娄山关一战不仅是战略上的胜利,更是士气的恢复。红军以灵活的山地战术迅速突破敌军防线,俘获大量武器装备。
战后,战士们振奋不已,甚至有些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正是这样的胜利,重新点燃了红军的斗志。
“从迷雾中走向曙光”:榜罗镇的终极决策四渡赤水后,红军一路北上。然而,随着红四方面军的会合,内部矛盾再度浮现。张国焘主张南下至川西保存实力,而毛泽东坚持北上陕甘,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一分歧导致了俄界会议的召开。最终,毛泽东等人决定率主力北上,而张国焘则固执地带兵南下。
俄界会议后的行军路程更为艰难。红军战士们穿过茫茫草地,在饥饿与寒冷中跋涉。许多人因体力不支倒在草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那些幸存的战士,靠着手中仅有的一把炒面和几口水,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即便如此,他们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
1935年9月,红军抵达榜罗镇。此时的红军已十分疲惫,面临生死关头的选择。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关键性的会议。
通过《战略方针决定》,中央正式放弃原定与苏联接近的计划,将长征的落脚点定在陕北。这一决定,不仅确保了红军的生存,更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5年9月,红军已行军数月,敌人的追击与大自然的阻碍让队伍愈加疲惫。经过腊子口的恶战,红军到达甘肃小镇哈达铺。
此时,饥饿、寒冷与未知的前路让许多人感到迷茫。红军内部也对前进方向有分歧:是继续北上与苏联接近,还是另寻新的落脚点?
这时,毛泽东对侦察连下达了一个特殊任务:“进镇带回近期的报纸。”于是,侦察连进入镇子,从邮局找出一捆报纸。
毛泽东拿到报纸时,先是随手翻阅,眉头微皱。突然,一篇题为《论陕乱》的社论吸引了他的目光。
文中提到:“陕北共匪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文章还提到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已拥有正规部队五万人,游击队和赤卫队二十余万,控制了多座县城。
毛泽东沉思片刻,随后朗声一笑:“这是敌人送来的情报,咱们得好好利用!”这短短几行字,为红军点燃了希望。
深秋寒风如刀,割得人脸生疼。红军战士们拖着冻伤的双脚,艰难地迈过皑皑白雪覆盖的山脊。远处的毛泽东站定回望,山下的雪地上,隐约能看到敌军追兵的影子。
他眼神坚定,对战友们说:“陕北的黄土地,是希望的方向。”这一句背后,是红军自湘江突围后,一次次对落脚点的艰难抉择。
从黎平到榜罗镇,中央红军经历了七次战略方向的调整,每一次都在险象环生中寻找生存与未来的希望。这不仅是一场身体的考验,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1935年10月,红军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望着黄土高原连绵的山丘,眼中露出欣慰的光芒。他回头对身边的战友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这一刻,不仅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更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回首那些艰难的岁月,每一个战略调整,每一次方向的选择,都是用生命和智慧书写的奇迹。
而正是这些奇迹,让这片黄土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参考资料: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七次变化.遵义.2017
看热闹不怕事儿大
毛主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