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京双井街道的张大妈是一位66岁的河北籍老年人,她来北京生活是为了照顾自己的7岁孙子。由于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甚至一家人连晚餐都很难聚到一起吃,所以平时孩子上下学、早餐、晚餐,都由孩子的奶奶张大妈负责。
张大妈年轻时侯是厂里的劳动模范,家务劳动和看娃都在话下,但她也有自己的短板:对智能手机不太在行,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大城市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腿脚也逐渐不那么灵便,出门到两个街区外的生鲜超市购物已经越来越困难,前两年必须每天去逛一两遍的隔壁小区超市习惯,现在也显得力有不逮。
但今年张大妈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孙子教会了她在美团等App上购物、买药,一键下单,足不出户,跑腿小哥20分钟内送货上门。因为下单多了,隔壁小区超市的店主还会每个月为张大妈赠送一款新品牌的饮食供其品鉴。
张大妈这样的“城市留守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便利,是因为自去年5月商务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细化方案,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针对社区便民商业设施推出了多项政策和举措,帮助实体零售店更好更稳增长。
一方面,围绕居民便利生活的需求,各地新开了超市、便利店等多项基本便民商业设施,还补建了休闲娱乐设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各地也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融合,助力实体零售更好服务城市居民。
10月8日,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试点满一周年。央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都给予了重点报道。
十年前,中国电商行业跑马圈地时代的行业关键词是“最后一公里”,如今,这个关键词升级为“便民生活圈”。
从“最后一公里”到“便民生活圈”,既是中国科技公司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优秀案例,也是在2012-2022这“非凡十年”中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精彩缩影。
即时零售, 打造便民生活圈
根据《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 所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指的是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2021年10月8日,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被公示,迄今已过去一年。
在这一年间,试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背后则是居民即时消费需求的被满足,潜在消费需求的被激发,以及线上线下业态的成功融合。
张大妈的北京生活质量提高,是城市居民受惠于便民生活圈的鲜活案例。8月5日,央视通过一个近十分钟的专题报道,展现了产业另一端的实体经济受惠于此的案例。
在央视报道中,来自湖南的“90后”杂货店老板刘成,在创业前充分调研通州地区的消费市场,之后把小店挂在了外卖等零售平台上。通过在半小时内满足周边居民的日用百货需求,小店的服务半径也从1到2公里,拓展到了5至6公里。刘成的小店,在今年5月疫情时期,线上订单增长了约3000单,是平时的1.5倍。加上线下营业额,总营销额超过百万元,实现了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之后“逆袭”。
十年前,中国的一个产业热词是“O2O”,即品牌商或者零售渠道商通过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接触达客户并产生消费。彼时,各大品牌与渠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搭建自己的IT运维团队,研发自己的App,希望能坐拥稳定的客户群体。
实践证明,这种商业模式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性,但也容易产生浪费。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品牌与渠道商在维护自己的App,但其活跃度却日渐惨淡。
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其一,单一品牌与单一渠道,其SKU有限、流量有限,很难维持用户的复购率;
其二,即使解决SKU问题,电商的服务水平也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所谓“最后一公里“,电商的服务水平其实取决于线下产业链条是否完善。也就是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流量问题,而是便民问题。
这方面,只需问一件事:你有多久没有逛过大型商超了?
其原因,就是大型商超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方面捉襟见肘。实际上,张大妈的居住的小区离双井家乐福只有1公里多一点,但这个距离不要说对于老人,就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有些“鸡肋”——步行去有点远,开车去还要交不菲的停车费,可能最后所购的商品金额还没有停车费贵。
相比之下,就知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非是一个空泛口号,而是实打实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帮助711、罗森、便利蜂以及刘成所经营的这种“夫妻老婆店”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销售额。居民消费体验与实体经济获得了双赢。
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后,2022年7月,商务部官网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首次明确提及了“即时零售”的概念,点出了即时零售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挥的作用。
显然,即时零售至少实现了三个提升:
(1)激发新的场景需求;
(2)丰富了线下供给;
(3)同时吸引了新的消费人群。
外卖什么都能送, 催生城市零售新业态
需要即时零售服务的人群远不止张大妈和小孙子。在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加倍意识到本地生活服务的履约重要性。
那么,在即时零售的新概念下,商业实体是如何完成履约的呢?
有别于传统电商全国范围的产业带“一盘货”,本地供给通常由本地实体零售的各类门店组成,包括商超百货、品牌连锁、便利店、小型门店等,此外还包括闪电仓、前置仓等服务于最终消费者的本地仓储。这就决定了即时零售的履约方式与传统电商有着显著区别。
在8月5日的专题报道中,央视精准概括了即时零售的履约方法论:“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这就是即时零售的两大核心”。
实际上,如果没有遍布于城市的连锁店、夫妻老婆店,美团这样的企业就不能做到“链接”与“赋能”;如果没有美团在发展外卖业务中锤炼的百万跑腿小哥与服务标准,本地生活的配送就不可能“即时”。也就是说,在本地生活这个命题上,平台之于实体经济,即是线上技术的链接与赋能,也是线下履约能力的链接与赋能,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零售新业态。
对于这种融合线上线下的新业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即时零售是以电商平台为中介,带动社区线下零售小店去服务周边居民,除了能扩大线下零售的市场范围,对于线下实体经济也有促进作用。
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则表示,未来的生活服务业将是具有鲜明共享经济特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同时更具时尚化、专业化,也将是数字化、平台化的服务业,这是所有连锁品牌企业的共识。
实际上,在这种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零售新业态孕育下,如今的便利店已经“身兼数职”:百货、咖啡、热食、饮水……便利店的这些角色,都需要跑腿小哥去帮助塑造。
随着即时零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实体零售业态逐渐发展出全渠道运营能力、全天候服务能力。零售平台美团数据显示,自建设便民生活圈以来,全国社区超市便利店的商家数量同比上升了34%,订单数则同比增长了57%。试点地区的便民数字化程度更高,商家和订单增速均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
9月5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的“生活服务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今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已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落地超2000家国内外生活服务业品牌首店,培育超5万家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门店,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北京如此,全国亦如此。2022年8月19日,商务部官网公布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一张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平台与实体经济双赢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