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驾崩;临终前没有留下子嗣,权臣王莽只得追溯到上一任帝王汉成帝刘骜身上,可惜刘骜也没有后代。
幸运的是,刘骜之父汉元帝刘奭尚有一孙——名叫刘箕子;在王莽的授意下,刘箕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刘箕子的父亲是中山王刘兴,因汉成帝刘骜无子,所以刘骜打算在其父刘奭的儿孙中挑选一位继承人,皇位也就落到了中山王刘兴与定陶王刘欣二人手中;结果定陶王刘欣成功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汉哀帝。
中山王刘兴争储失败后,对刘欣极为不满;当他有一个孩子出生之时,刘兴将其取名为“箕子”。名字往往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为何刘兴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箕子”一词出自商朝,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刘兴以古代先贤命名自己的儿子,不仅表达着对先贤的敬佩之情,而且还暗讽汉哀帝刘欣会成为商纣王那样的亡国之君。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箕子”的含义,便认为皇帝的名字太过卑贱;而且新皇登基,还叫“箕子”,难免有些诅咒之意,所以必须改名,改成什么好呢?
西汉盛行儒家学说,如果能够引经据典,那么就能防止天下人议论;对于经学造诣颇深的王莽而言,不成问题。
他很快在《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中找到了改名的理由,“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所以刘箕子需要改名,并且改成单字。
其次,还要与“箕子”一名有所关联;不能违背其父刘兴起名的初衷,否则会令汉平帝背上不孝之名。
殷商时期,箕子的封国在燕地,到了西汉时期,那里也叫燕地;不过汉室刚经历赵飞燕残害皇孙的事情,使用“燕”字影响不好。
于是,王莽很快在《诗经·南有嘉鱼》中找到了代替的字,“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王莽将汉平帝刘箕子改名为“刘衎”,新帝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遗憾的是,刘衎继位时方才9岁,朝政大权掌握在了王莽手中,加之身体一直不太好,因此他始终没能熬死王莽,西汉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