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商品琳琅满目,按理来说不会有人买假货了,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道自己购买的可能是假货,却仍然义无反顾,甚至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为这些伪装“背书”。
中国距离甩去“山寨大国”的称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背后就离不开这些“支撑假货”的消费者,他们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是什么?
为何甘愿“知假买假”?山寨产品并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新鲜玩意儿”。早在几千年前,它们就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露过脸了。
在繁华的唐朝街头,那些手艺人或许正在卖着一款“平民版”金银器。这些仿制品虽然做工粗糙,用料也远不如皇家用品,但凭借着“价格亲民”,依然吸引了不少老百姓驻足购买。
快进到现代,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变得强大无比。这种强大不仅体现在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的生产效率上,还在于产业链的完备和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你要什么零部件?没问题,立刻就能拿到。你缺少技术工人?放心,有的是能把正品和山寨品都做得像模像样的师傅。想要快速上市?别急,工厂随时待命。
想要一部最新款的iPhone?不用跑去苹果专卖店,直接去深圳华强北逛一圈,你会发现除了正品,还有一大堆“高仿”iPhone,从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到操作系统的流畅度,初次上手,你还真不容易分辨出哪个是“正版授权”,哪个是“高仿工艺”。
山寨产品最诱人的地方莫过于它的价格。在同样的外观、“几乎”相同的功能面前,山寨品的价格却只有正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对于那些钱包不够鼓却又想赶时髦的消费者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于是,一部“苹果”手机就以“白菜价”被轻松买走,外观靓丽,功能还凑合,这不就是买家和卖家“皆大欢喜”的局面。
在这种市场氛围下,山寨产品甚至衍生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你要是去问华强北的商贩,他们很可能自豪地告诉你:山寨不仅仅是模仿,还是一种“原创式创新”。
这话听着有点不靠谱,但仔细一想,有些山寨产品确实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微创新”。比如,他们会给手机增加一些正品没有的小功能,或者改进那些让人吐槽的设计,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加贴心。
这种消费背后的动力不仅仅是因为大家想要以低价买到高品质的商品,还有一种更微妙的心理——“消费炫耀”。
你可能已经在某个朋友圈、某个短视频平台上,见识过各种大牌包包、名表、限量球鞋的炫耀图。对于这些炫耀者来说,拥有这些奢侈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为了在别人眼中提升自己的“身价”。
这种虚荣心驱使着不少人踏上了一条通往“虚假荣耀”的捷径。虽然他们心里明白,这些所谓的“名牌”是“山寨”的,但在社交压力和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下,依然乐此不疲。毕竟,在朋友圈里“假装在巴黎”要比面对现实中“其实在郊区”的日子舒心多了。
更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人购买山寨品都是因为手头紧。在这个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正品品牌总是通过华丽的广告语、明星代言和豪华的线下体验店,打造出一种“我比你高贵”的形象。
虽然这种形象吸引了不少粉丝,但同时也让一些消费者觉得有点“高处不胜寒”,甚至有些被压迫的感觉。
于是,当他们在市场上看到那些价格只有正品几分之一的山寨品时,心中那股“反叛”的情绪就被点燃了。
在他们眼里,购买山寨品不是屈服,而是一场“与品牌斗智斗勇”的胜利。通过选择“平价”的山寨品,他们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战胜”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品牌,给了品牌一个“下马威”。
山寨产品的生存术但不管顾客是否觉得这是双赢的局面——卖方赚取利润,买方得到了心仪的商品。在法律的天平上,山寨产品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让我们从一个经典的例子说起。2018年,耐克推出了一款震撼跑鞋界的“Vaporfly”。这款鞋子凭借其独特的碳纤维板技术和轻质泡沫材料,迅速成为跑鞋市场的新贵。
但一双正品Vaporfly售价可达1500元到2500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这让市场上那些嗅觉敏锐的山寨厂商看到了“商机”。在Vaporfly上市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各种仿冒版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价格低至200元人民币。
无论这些仿冒鞋在市场上如何风靡,它们的生产和销售都构成了对正品品牌知识产权的侵犯。
耐克作为全球领先的运动品牌,每年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超过35亿美元,占其年度收入的7%左右。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材料研究,还用于设计优化,以确保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你可以想象,当耐克看到自己辛苦研发的产品被山寨厂商如此轻易地“借鉴”并低价出售时,那股郁闷劲儿简直无以言表。
之后耐克为了应对这些山寨品,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打假行动。仅在中国,2018年一年,耐克就通过与地方执法机构合作,查获了超过60万双假冒鞋品,总价值超过4亿元人民币。
虽然这些打假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山寨产品的泛滥,但这场战争的代价却是巨大的。耐克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法律费用,还要应对因山寨品泛滥导致的品牌声誉损失。
怎么样才能根除?尽管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打击山寨产品的政策,例如《商标法》和《专利法》的修订,及2019年,中国查处超过2.5万起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件,打击了大量山寨产品。
但这些政策的作用依然有限,因为山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简单地说,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生存,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迎合了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对于这些人来说,选择山寨产品有时不是因为他们“不识货”,而是因为他们“识货却买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法律再严格,政策再严厉,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山寨产品的市场。
要真正打击山寨现象,在于如何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再加上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家认识到“山寨虽便宜,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山寨产品的市场自然会逐渐萎缩。
而有些山寨企业已经开始“洗心革面”,开始尝试自己研发,逐步走向正品化。这种转型,才是山寨企业最终的归宿。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为什么山寨产品还有市场?36氪:真假之辩:为什么“山寨”产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爱慕虚荣!
一个字 贱
拿山寨货的大客户都是欧洲,中东 非洲人
山寨出品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