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四月的一天,邓小平同志在兰州省委领导张仲良等人的陪同之下,来到尚在建设之中的兰州炼油厂进行参观。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庞大工程一旦竣工,便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炼油工厂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重要能源。
看到工厂里的工人都热火朝天地投入在工厂的建设之中,邓公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可当邓公在忙碌的人群之中看到一位女工的身影时,却表现出了十足的惊讶,慌忙上前询问:“多年未见,你怎么会在这里呢?”
邓公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一生见惯了大风大浪,怎么会因为见到了一个女工而如此大惊失色呢?
小平同志
原来,这位女工的身份并不简单,她正是我国鼎鼎有名的核物理学者,王承书。能够让她在其中工作的工厂自然也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这座工厂实际上就是日后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炼出浓缩铀元素的——中国核武奠基地兰州504工厂。
那么,王承书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她又有着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传奇故事?
漫漫求学路
1912年6月26日,一位产妇呻吟着被推进了手术室,等候在手术室外的丈夫脸上的神色格外忐忑。原来,这天并不是妻子之前预测好的生产日期。
图片源自网络
在那个医疗卫生条件尚且不够发达的年代,就算是在走在整个中国科技前沿的上海,孕妇分娩依然如同是“闯了一遍鬼门关”,更别提像产妇这样早产的情况了。
幸运的是在煎熬之后,男人终于盼来了母女平安的消息。这个迫不及待降临人间的早产儿就是——王承书。
王承书的父母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他们家庭的书卷气息十分的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王承书,自然培养起了对于知识浓厚的兴趣。
王承书
王承书在求学之路的伊始就表现出了令父母惊喜的聪慧,在小学王承书的课业就已经遥遥领先于同龄的同学。
可能是早慧带来的代价,王承书的身体自幼便不如其他孩子结实,虽然没有生过什么大病,但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伴随了王承书的整个童年。
甚至在小学六年级,王承书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支撑她每日正常的上下学,只能在家修养一年。王承书的母亲十分心疼女儿,看到女儿身体如此羸弱,便不希望女儿在学习之上承担太多的压力。
可王承书的志向十分坚定,母亲自然也狠不下心来打击女儿求学的热情,转而站在王承书的身后,为她做好一切生活的保障。
1930年,一纸通知书寄到了王承书的家中,对于录取结果,王承书并不意外,她早就坚信以自己的实力一定可以考上心仪的燕京大学物理系。
图片源自网络
在被父母陪伴着来到学校报到时,王承书才惊讶的发现,自己是此届高考之中,同专业唯一被录取的一个女生!
同班的同学一开始对这个瘦弱的小女生都有一些轻视,有些老师甚至有些担心王承书跟不上整体的节奏。可很快,他们就都被王承书优异的表现所折服。
王承书
凭借着在学习和科研之中表现出来的努力和天赋,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顺利取得了学士学位。但王承书并没有因此满足,在本科的学习之中王承书接触到了世界上前沿的物理理论。
她深刻意识到,以本科学生的水平是不足以投入到这些最尖端的研究之中的,于是选择留在母校,继续读取硕士学位。并且在毕业之后,又接受了母校的返聘邀请,在熟悉的校园里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
王承书
1937年,一场波及了整个神州大陆的动乱轰然爆发。一瞬间整个中国的天空之上都蒙上了恐慌与杀戮的迷雾,诺大的祖国竟然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变得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王承书自然也没能置身事外,跟随着家人和科研团队的成员在南京、武昌、桂林等地几经辗转。
王承书
这一段漂流如浮萍的转移经历给王承书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也许,在这时起她就已经暗自立下了要消除祖国在武器水平上的贫弱,让祖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国土,让同胞们都能有尊严的生活的决心。
这段沉痛的经历结束在1941年,王承书获得了美国学会的全额奖学金,王承书于是带着对破碎祖国的痛心和追求知识理想之心坐上了去往美国的班机,孤身一人赶赴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
在密歇根大学,王承书见到了之前只存在在课本上的泰斗级人物乌伦贝克并且拜在他的门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课程,且在专业领域完成了许多尖端课题。
赤子归国心
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学术之中,王承书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愉悦,她的导师也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学者。虽然远隔万里,王承书的心却一刻都不曾与自己的祖国分开。
王承书
她依然牢记着自己在漂泊之中立下的誓言,渴望能有一天用自己的能力给祖国做出贡献。一颗热切的赤子之心被肆虐的战火所阻隔,迟迟不能回归她所牵挂的祖国的怀抱。
终于在1949年,王承书在广播之中听到了那一条令所有身处异国他乡的华夏儿女都欣喜不已的信息:“祖国结束了延绵近百年的风波动荡,建立起了真正有希望的红色政权。”
王承书
王承书当即开始积极与国内取得联系,表达自己愿意回归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热切心情。可这一举动在最初并没有得到她的恩师和同事的理解,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依旧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并没有能够承载王承书才能的土壤。
她的导师曾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之中直言不讳地劝告她:“王,留在美国,你会前途不可限量,你能得诺贝尔奖,到那时你就会是下一个居里夫人。”
王承书
乌伦贝克并不是信口胡诹,参考王承书在科研期间取得的成就,他所描绘的途径在不遥远的某一天有相当的可能性会成为现实。
诺贝尔奖是物理学殿堂之中最为璀璨的桂冠,王承书是那样的热爱物理学,她未尝没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够登临那个万众瞩目的顶点。
图片源自网络
可心底对祖国的热爱压倒了一切,她坚定的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可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更大的阻力还在后面。
她的导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对于王承书的劝告也都是出于善意,
而美国的当局政府显然就没有那么友善。
王承书作为在学界之中声名鹊起的优秀学者,研究的领域又是十分敏感的物理学,美国当局十分明白,像王承书这样的学者回归祖国之后会对中国研制研究原子弹的工程产生多么巨大的助力。
于是,王承书的申请和签证被一拖再拖,虽然她拖着虚弱的身子一次又一次地来到有关部门去催办,但依旧如同石沉大海一般不见回应。美国方面不断派出专员,开出丰厚条件希望打动她留在美国。
王承书
在遭遇严词拒绝之后,美国方面便不再伪装自己的嘴脸,彻底的撕破了脸皮,颁布禁令直接从法律层面之上禁止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出境,相当于将他们软禁在了美国本土之中。
在日后,王承书回忆这一段岁月的时候,她动情的说到:“现在正是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相信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出我这样的选择。再者,条件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不能等人去把条件创造出来了,我要去创造条件,去参加铺平道路的行列。”
面对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王承书也只能暂缓回国的行程,转而研究如何才能在无法回归祖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支援祖国的工程建设。
在几经求索之后,王承书找到了帮助祖国的方法。
她将自己在研究之中得到的珍贵实验数据和文献,分批打包,并且在外面包上旧报纸以躲避美国海关的搜索。为了放松监视自己的美国政府的警惕,她还特意托付一位当地的华侨代替自己去邮寄这些珍贵的资料。
在这些一心报国的科学家积极争取回国机会的时候,祖国也在为早日将他们迎接回故土而努力。
周总理
周总理在知道知识分子回国受阻的情况之后,立刻积极与美国方面展开交涉。并且表现出了极为强硬的态度。
终于1956年,王承书重新踏上了阔别已久了的祖国的大地。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道她:“放弃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您有后悔过吗?”王承书眼中闪动着泪花,哽咽但坚定的回答:“我不是不爱美国优渥的生活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只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铸剑埋姓名
“手中没有剑,和有剑却不去使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1949年崭新的红色中国,开天辟地的出现在了世界的舞台之上。作为一个初生的崭新政权想要在帝国主义国家及列强的环伺之中站稳脚跟,掌握人类历史上最富有战略的武器——核爆导弹似乎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面对着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多次进行的“核威胁”、“核讹诈”。党的领导人清醒意识到,如果不掌握核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胞就将始终生活在西方列强的核爆威胁之下。
钱三强
刚刚才回到祖国怀抱的王承书还没有来得及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好好团聚就接到了钱三强的电话“国家要干一件大事情,你愿不愿意加入进来?”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可在这时,钱三强先生却犹豫了,劝说王承书让她“再多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原来,钱三强邀请王承书加入的项目正是研制原子弹的前期工程——铀同位素理论研究。
有一点物理知识的读者应该都能明白铀元素的提炼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高浓度、高纯度的铀元素是制作大规模杀伤性战略武器原子弹的核心物质。
王承书和家人
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和王承书之前的项目并不重合,如果投身到这一项目之中对王承书来说意味着她要抛弃之前已经取得的一切成就。完全进入到一个空白的领域之中。
钱三强自然明白这对于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对于像王承书这样有望在自己原本的领域为人类做出突破从而开宗立派的个中翘楚。
王承书也是人,她自然也顾虑到在中国这块百废待兴的土地之上,要从零开始需要面临怎样的困难与艰辛。
王承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对祖国的热爱终究战胜了一切,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王承书重新拨通了钱三强的电话,在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怕转行,不怕从头再来”的决心之后,充满感情的向钱公诉说道:“我就是冲着共产党新中国回来的,我相信共产党,相信新中国。”
加入到研制原子弹的绝密项目之中即意味着隐姓埋名,意味着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里将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就连面对自己的至亲也不能透露工作的具体内容。
王承书
1962年,王承书跟随着工程团队来到了神秘的“504厂”在王承书子女的回忆之中,从那一天起妈妈就“消失了”。
王承书的加入无疑是中国原子弹工程的幸运,在一众科研人员努力之下工程的进度在不断地向着成功的彼岸推进。可是在预定完工日期的前夕,轰鸣着的机器面前的技术员却突然爆出了一个大问题。
原来,技术员发现在得出的样本结果上有一项数据和专家组给出的前期推演结果有一些细微的误差,这让包括王承书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出了一头冷汗。
王承书
如果想要从根源排查这一纰漏,则需要将大量的前期计算推倒重来,这带来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科研小组内部乱成了一锅热麻,不少人都支持向上级汇报,延后交付日期。
而王承书却做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一步慢,步步慢”不能在这里拖慢原子弹研制的节奏,“告诉张爱萍将军,我们能按时交付。”言毕,王承书带领着科研人员立刻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王承书
在临近交付的前一天,王承书带领着所有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站在轰鸣着的产线前面,他们要亲自验证这些天的努力有没有白费。
很快,样品就从产线之上生产了出来,工作人员迅速将这凝结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宝贵样本,送去检验。
王承书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王承书感觉到仿佛有一只大手攫住了自己的心脏,压榨出了其中的每一分氧气。
她怎么可能不紧张呢?是她拍着胸脯向张爱萍将军许下了按时交付的豪言,可在她的眼神中看不到一丝慌乱,有的只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定与豪迈。
图片源自网络
终于,一声喜报回荡在504厂的厂房之内,样品检测完全合格!王承书露出了轻松的笑,可就连她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几何时眼泪已经汹涌在了挂着微笑的脸上。
结语
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这短短的几字,是王老这一生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在那些峥嵘的岁月里,无数像王承书先生一样怀抱赤子之心的知识分子,抛却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放弃了可以预见的学术成就。怀抱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热忱,隐姓埋名地投入到了建设祖国的事业之中。
图片源自网络
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失却了在学术殿堂之上留下姓名的机会,可却将自己的青春与壮志镌刻在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之上。
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如王承书先生一般投身祖国的科研人员,会永远活在每一个坏下儿女的心中,永垂不朽!
用户18xxx82
与山川同美,与日月同辉
过客
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