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特别离谱的事儿。有个“眼尖”的网友去南京旅游,在朋友圈“大义灭亲”,举报南京站的“京”字写错了,说那“口”里平白无故多了一横 。这可太让人震惊了,堂堂南京站的站名,还能写错?这消息一传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为了搞清楚真相,记者麻溜地跑去南京站一探究竟。

南京火车站那可是相当有排面,前面靠着玄武湖,后面枕着小红山,是中国独一份临湖又依山的火车站,还被誉为“中国最美火车站”。那“南京站”三个大字,在夜色里亮堂堂的,特别显眼。这字可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写的,他在书法圈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书法功底深厚,审美独特,南京好多地标、院所都留着他的墨宝,而且他写的“南京”一般都规规矩矩,怎么到了“南京站”就出岔子了?难道真的是大意失荆州?

武中奇的弟子一功听到这事儿,笑得前仰后合,说这些网友根本没领会老师的深意。这多一横的“京”,不但没错,还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呢!在传统书法里,书家们就爱对汉字的形态和结构来点独特的诠释,就像大厨做菜,同样的食材,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他们会用各种创意和表现手法,打破常规,给汉字注入新的生命力。武老写的这个“京”,虽然和咱们平时写的不一样,但完全符合书法艺术对意境和美感的追求。

那从书法角度来说,这“京”字多一横到底算不算错呢?当然不算!只要古代碑帖里出现过,古人在书法作品里用过的写法,都不能算错。就好比你去翻老祖宗的菜谱,只要菜谱里有这道菜的做法,你照着做就没错。“书法洞见”公众号的小编专门去书法网查了,好家伙,历史上好多书法大家,像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等等,还有《张迁碑》《张猛龙碑》这些重要碑帖,写的“京”字都多一横。
这么看来,说这是错字的人,就是太死脑筋,太拘泥于传统的书写规范,忽略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武中奇写的“南京站”这三个字里,这个多一横的“京”和“南”“站”搭配得恰到好处,笔画的粗细、长短安排得特别巧妙,整体看起来既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已经成了南京站独特的文化标志,代表着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南京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其实,这种被误认为是错别字的事儿还真不少。南京南站的“南”字,一开始也被人质疑是笔误,或者不尊重传统文化。但其实,南京南站的站名题字不是欧阳询写的,而是建筑设计师崔恺做的艺术化设计。在传统书法里,“南”字上面是“冂”,下面是“丹”,但南京南站的“南”把这俩上下颠倒了。崔恺这是用了结构变异的艺术手法,打破传统规则,搞了个新的艺术形式,他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扬。后来时间长了,大家看习惯了,觉得这个“南”字更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就慢慢接受了。不过现在南京南站进出口用的是隶书体。

还有兰州火车站,“兰州”俩字是书法家张邦彦写的。“兰”字第一横比下面两横都长,“州”字末尾还带个钩,和规范写法不一样。但这也不是张邦彦瞎写的,颜真卿也有过类似的写法,这样写是为了让“兰”和“州”更协调,还能展现出兰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在中国书法史上,这种看似是“错字”的情况可太多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二十多处涂改,可这一点不影响它被奉为神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的枯笔飞白,反而成了千古绝唱;敦煌遗书中的民间写手经常增减笔画,却让我们后人能感受到古人真实的书写状态。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但这个“不易”是建立在历代书家对汉字解构重组的基础上的。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者欧阳兆堂说,自从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汉字就从书写艺术慢慢向规范符号转变。明代《洪武正韵》颁布,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推广,汉字的形态就被固定下来了。到了电脑字库时代,汉字更是被“驯化”得规规矩矩,每个笔画都得在固定的像素点上。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框架里,书法里那些艺术变形就成了要被校正的“错误”。欧阳兆堂感慨,现在大家习惯了在电子屏幕上看方正字库的字,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包容书法里那些率性天真的笔墨痕迹。下次再看到多一笔少一笔的书法字,可别轻易下结论说人家写错了。
那我们该怎么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里这些容易被误解的字呢?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谢少承给出了答案。首先,要了解书法的演变和历史背景。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经历了很多变化,不同字体的结构和笔画差别很大。就像“马”字,篆书和楷书的写法完全不一样。了解这些,就能明白那些特殊写法的源头。同时,还要探究时代背景,唐代、魏晋的书法风格就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汉碑里“德”字的写法也和时代有关。
其次,要认识书法的艺术特性。书法讲究笔法和结构,书家运笔的时候,笔画会有各种变化,调整结构是为了达到平衡协调。比如“德”字的笔画变化,“善”字的结构调整。还要领悟书法的意境和风格,不同书家有不同的风格,那些容易被误解的字也融入了他们的风格里。像米芾写的“秋”字,就和他的风格特别契合。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多观摩作品,对比分析不同写法的效果,来增强知识储备和实践,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书家处理字的意图。以后再看到书法作品里那些“奇怪”的字,咱们就知道怎么欣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