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我大伯和舅舅先后当了我们村的村长,那时候两个人都风光的不得了。
每天不是忙着开会,就是忙着到每家每户去了解情况。
可是谁能想到,同样是村长的两人,他们的葬礼场面居然是天差地别。
那时候我看着这样的情景才明白:所谓的风光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最后留下的只有人心。
01
我大伯虽然没上过几年学,可他自学成才,不光书看得多,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村里人都喜欢找他写春联,红纸铺开,墨汁浓浓地在纸上飘香,大伯握着毛笔,手腕轻轻一抖,一副对联就工整地写好了。
“哎呀,这字写得可真好!城里那些商店的春联都比不上咱大伯写的!”有乡亲这么夸他,他总是摆摆手,谦虚地说:“凑合吧,凑合吧,能看就行。”
别看他嘴上这么说,脸上还是有点自豪的笑容,毕竟那时候能写好毛笔字的人可不多。
大伯不光写得一手好字,他做人也特别正直。
小时候村里人常说:“你大伯啊,那就是个实在人!”他办事公道,谁家有矛盾请他去调解,他三言两语就能让两头都服气,村里逢年过节要张罗啥事儿,也总是第一个想到他。
记得有一年村里一口老井坏了,乡里拨了点款让修井,大伯主动揽下这事,带着村民去买水泥、买砖头,忙活了整整一个多月,才把井修好。
井修好的那天,他站在井边看着清澈的井水,摸了摸后脑勺,对大家说:“以后啊,这井能用个二十年,大家用水方便了,我也放心了。”
“老王家修房子,砖头还差一车,你看能不能帮帮忙?”有村民来找他,他二话不说:“行,我去乡里问问,看能不能调点砖过来。”
那几年大伯成了村里的主心骨,后来大家推举他当村长,他起初还不太愿意,说自己年纪大了,怕干不好这事儿。
可经不住大家一再劝,最后才答应下来:“行吧,那我就试试。不过这事儿啊,咱大家伙一起干,别指望我一个人能顶天立地。”
大伯当村长后,村里的事儿越干越红火,他首先操心的是修路。
那时候村里只有一条土路,下雨天全是泥,车一过就打滑,连人走路都得小心翼翼。大伯四处托关系,跑了好几个乡里单位,才争取到了一些材料。
他一边协调村民筹劳力,一边带着人下地干活,整整修了三个月,终于铺出了村里第一条平整的石板路。
“这路修好了,咱村以后不愁没生意!”大伯站在路边,抹着额头的汗笑着说。
果然没过多久,村口就多了好几家小商贩,连县里的巴士也开到了村头。
那时候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大伯也总是忙前忙后。村里的小年轻结婚,大伯会亲自写喜联,谁家老人去世,他也会上门帮着张罗丧事。村民们都说:“有他当村长,咱心里踏实。”
不过大伯当村长从来没把自己当官,有一次村里买化肥,供销社老板找他要回扣。
他当场拍桌子:“你要是非要搞这些歪门邪道,咱这化肥不买了!”后来那老板一看大伯来真的,只好老老实实把价钱降下来。
其实大伯在家里也跟普通人一样,爱唠叨,也爱喝点小酒,他的屋子里总摆着一张长条桌,上面放着几本旧书和一幅写了一半的字。
小时候我最喜欢趴在他旁边,看他一笔一划地写那些我认不全的繁体字。
“大伯,这字啥意思啊?”我好奇地问。
“这个啊,是‘福’字。写在春联上,贴门上,保咱家一年平安顺利。”他说着。
有时候他喝完酒,会絮絮叨叨地和我聊起以前的事儿,他说小时候家里穷,没能读多少书,可他特别羡慕读书人,于是就自己买了本《三国演义》,天天捧着看,后来字也越写越好。
“人这一辈子啊,不一定非得有大出息,但得活得问心无愧。”这是大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可惜大伯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干了几年村长,腿脚越来越不利索。有一天他跟我爸说:“唉,我这身体不中用了,村长的位置得让给年轻人了。”没多久他就辞了职,回到了家里。
虽然不再管村里的事儿,可村民们还是习惯有事来找他,大家说:“有他在,就觉得踏实。”
看着大伯渐渐老去,我心里又敬佩又心疼,每次去看他,他总是笑呵呵地对我说:“别操心我,咱家后辈争气,我啊,就等着享清福了。”
但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彻底明白,大伯的伟大不在于他当过村长,而在于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整个村子的尊重。
02
虽然卸了村长的职务,但大伯并没有闲下来,他每天拄着拐杖,在村里转来转去。谁家有点啥事儿,他都会停下来聊两句,问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有一次我跟着大伯去东边的老张家,他家猪圈塌了,正在发愁,大伯看了看说:“张哥,别急,我帮你联系个砖头老板,价格划算些,咱尽快把这事儿办了。”
走在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大伯,你都不当村长了,还管这些事,不累吗?”
大伯笑了笑,用拐杖点了点地:“管事儿是累,可心里踏实。”
他的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大伯退下来没多久,我舅舅成了村里的新村长,舅舅和大伯性格完全不同,他性子直,有啥说啥,话说得响亮,可做事却少了点细心。
“你舅啊,是个干大事的人,就是有时候丢三落四。”村里人开玩笑地说,我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事儿。
有一次东边的老王头家井水抽不出来了,找到舅舅帮忙,舅舅当时拍着胸脯说:“王叔,放心,这事我包了,三天之内肯定解决!”
可一连过了五六天,老王头家的井还是老样子,又找到舅舅他才一拍脑门:“哎呀,这几天忙得我把这事给忘了!”
好在他虽然马虎,但心眼实诚,发现自己办砸了,他立刻跑去帮老王头联系修井的人,忙前忙后,总算把井修好了。
老王头后来打趣他说:“小航啊·,你这人是急脾气,做事得仔细点,要不这村长当得让人捏把汗啊!”舅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连连点头:“王叔教训得对,下次保证不这样了。”
虽然舅舅性格有点毛躁,但村民们对他还是挺宽容的,毕竟他做事虽然慢,但总是尽力去做。
有时候村里的会开到一半,他嗓门一高:“咱们村要富起来,得靠大家一块儿努力!一个人想带富全村,想都别想。”
听他这么说大家的劲头反而被带起来了,有些人说:“舅是个实在人,虽然磨叽,但只要他说了,事儿就跑不了。”
那几年舅舅确实干了不少实事,比如村里的小学校年久失修,他拉着几位热心村民,天天跑乡里申请拨款,终于让学校焕然一新。
虽然大伯和舅舅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但在村民眼里,两个人都算得上是为大家操心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听见村里两位老人聊天。
“你说,老村长和新村长有啥不一样?”其中一个问。
“老村长踏实啊,做事细致,交代的事儿从来不会漏。”另一个答道:“不过啊,舅这人也不赖,能拉下脸去求人,比大伯那时候会争取条件。”
“哎哟,不管是谁,咱们村能好就行了。”两人最后说道。
那几年我看着舅舅一步步把村里的发展接过来,也开始慢慢理解:无论是大伯那种稳扎稳打,还是舅舅这种热情带劲,村民们要的是结果,只要村子能好,风格不同并不重要。
然而那时我还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当两位村长相继离开时,他们的结局会天差地别。
03
在大伯把村长的位置交给舅舅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一天我去他家送点水果,发现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坐在堂屋的竹椅上晒太阳,双手捧着一本旧书,却盯着别的地方发呆。
大伯看见我来,放下书,冲我笑了笑说:“这几天村里咋样?你舅干得还行吧?”
“挺好的,舅挺忙的每天跑上跑下的。”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他旁边。
“嗯,他那脾气,肯定得多操心点。”他点点头,像是要说什么,但又咽了回去。
不久之后大伯就病重住了院,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去医院探望,有人带鸡蛋,有人送柴鸡,有人连夜赶了几十里路,就是为了见他一面。可大伯一直摆手说:“你们可别折腾,我这辈子啊,已经值了。”
大伯去世那天,大家都非常伤心,村里的人自发地赶来帮忙。家家户户都送来柴米油盐,生怕他家缺什么东西。
村里的年轻人还凑了一笔钱,买了几挂鞭炮和白布,全村人合力张罗了他的葬礼。
葬礼那天我站在人群里,看着那些平时最不爱出门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了,年轻人抬着大伯生前常坐的竹椅,送他最后一程。
“老村长在世的时候对咱们村有恩,他走了,咱得让他走得风光。”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送葬队伍从村头一直排到村尾,沿途的人家都打开门,把自家的花篮摆到路边。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偷偷抹眼泪。他们说:“老村长要是再多活几年就好了。”
与大伯的葬礼相比,舅舅的葬礼显得冷清许多。
舅舅退下来后,因为身体好,一直干些零工补贴家用。可他脾气直,说话没个遮拦,平时难免得罪人。特别是后来有一次村里分土地,他分配得有些偏心,惹得不少人心里有了疙瘩。
舅舅去世那年我已经在城里工作了,接到消息后连夜赶回村里。可当我走到他家门口时,却发现院子里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亲戚在帮忙张罗。
“怎么没啥人?”我忍不住问身旁的表哥。
表哥叹了口气:“舅这几年在村里名声一般,大家都不怎么往来了。再说他当年有些事儿没处理好,人心散了啊……”
我心里一阵酸楚。舅舅当村长时也算风光无限,怎么最后落到这步田地?
葬礼上连送葬队伍都显得稀稀拉拉,我站在人群后面,看着那简单的仪式,眼睛里酸酸的,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舅舅的葬礼结束后,我站在门口,听到两个老人低声议论:“还是老村长好啊,退下来还想着咱村的事儿,一直帮大家。可他小航心眼直,又爱惹事儿,村里人对他心里没底。”
另一个叹气道:“人活一辈子,争啥?不还是争个心安,争个念想?老村长走得值,小航走得唏嘘啊。”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回想起大伯和舅舅当村长时的风光,我才明白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地位和风头,而是你为别人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大伯教会我的,是踏实做人,心里装着别人。而舅舅的经历,则让我明白,人不能光顾着自己得失,要为身边的人多想一想。
村里人常说:“人这一辈子,能活进别人心里,才是真正的成功。”我想这句话正是对大伯和舅舅最好的总结。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