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武汉首批新冠患者,如今怎么样了?

墨寒雪 2024-12-11 10:26:35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19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按下了暂停键。

金银潭医院成为抗疫的最前线,这里收治了首批新冠重症患者。

他们的病情极为复杂——肺纤维化、器官衰竭、全身溃烂,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了数十天,暴瘦几十斤,留下终身创伤。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些曾在地狱中走一遭的幸存者,如今过得怎样?

【生死线上的抗争】

2020年1月,武汉的街道开始变得安静,医院却陷入了空前的忙碌,金银潭医院,作为新冠疫情的前线阵地,迎来了一批病情严重到难以形容的患者。

他们当中,有退伍军人彭博,有出租车司机李超,还有许多普通的家庭成员,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人会成为新冠病毒袭击中国的第一批“样本”。

彭博,曾经是个体格健壮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身体素质一直很好,起初只是低烧和轻微的乏力,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他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体温也高得压不住了,家人连忙将他送进了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几乎已经被病毒“占领”,在短短几天内,他的情况急转直下,陷入了重度昏迷,被送进了ICU。

医护人员启动了ECMO,这种被称为“最后的生命支持”技术,为他赢得了最后的希望。

ICU里的日子,对彭博来说简直是炼狱,他的身体几乎放弃了所有抵抗能力:肾衰竭、肝功能紊乱,整个身体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状态。

医生们一次又一次抢救,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为了保持营养供给,他需要靠插管进食;为了维持基本的血氧饱和度,他必须整天依赖呼吸机。

但是这些救命的手段也伴随着无尽的痛苦——插管导致他的喉咙撕裂般疼痛,呼吸机的压迫感让他每天都觉得有人在捂住他的鼻子。

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刚刚怀孕,独自留在家中,整天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这些通知的频率,几乎让她开始不敢接任何陌生的电话。

无论病情多么危急,彭博的身体总是一次次顽强地坚持下来,最严重的一次,他的血氧饱和度已经跌到了危险的20%,医生们几乎不抱希望,但经过一整夜的抢救,他的指标终于稳定下来。

同一时期,还有出租车司机李超,疫情爆发前,李超刚刚用多年积蓄为家人购置了一套新房,他迫不及待地把年迈的父母和奶奶接来同住,期待在新年时一家人能够热热闹闹地团圆。

李超很快成了家中第一个确诊病例,并迅速将病毒传染给了家里的每一个人,新年的鞭炮声刚刚响起,他们却不得不分别住进了三家不同的医院。

李超的病情从重症逐渐转轻,但他的母亲和奶奶却没能熬过病毒的侵袭,等到李超出院时,他已经失去了两位至亲。

李超的父亲在医院里接受着最严密的治疗,他每天都盼望父亲能够奇迹般地好转,这种盼望最终变成了失望。

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失去三位至亲的痛苦,几乎将李超压垮,但他却没有选择沉沦。

而医护人员没有时间休息,更没有时间消化患者的痛苦,每一个病危的时刻,都是医护人员用行动与死神对抗的瞬间,他们的努力,也让许多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但对那些活下来的人来说,离开医院仅仅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

他们真的能走出疫情的阴影,重新生活吗?

【康复路上的荆棘】

由于长期卧床,彭博的肌肉严重萎缩,刚出院时连站起来都成了难题,每天的康复训练,仿佛一场与全身疼痛的较量。

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走路、如何吃饭,甚至如何正常呼吸,每次尝试迈出一步,他的双腿都会剧烈发抖;每一口饭都必须用尽全力才能咽下去。

因为长期插管治疗,彭博的面部神经受损,导致左眼无法完全闭合,嘴也无法完全张开,他的脸上留下了大面积的疤痕。

他曾尝试用衣服遮挡伤痕,但无济于事,每一次照镜子,他都觉得那张脸已经不属于他了。

在ICU那段日子,机械的滴答声、消毒水的气味以及死亡的逼近,像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不断在他的脑海中重演,彭博常常在夜晚惊醒,冷汗浸湿了床单。

肖军,当时金银潭医院的重症患者之一,曾经历过十天的插管治疗,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在她的记忆中根深蒂固。

虽然幸运地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但那段经历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地嵌在她的生活里。

每天夜里,她都会梦到自己快要窒息的场景,然后惊醒过来,白天,她常常感到呼吸急促,哪怕只是简单地爬楼梯,也会让她喘不过气来。

还有许多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总是会反复回想起在病房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画面。

彭博曾尝试通过深呼吸来缓解焦虑,但每次深吸一口气,他都会立刻感受到胸腔的剧烈疼痛,这种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让他感到绝望,甚至一度想要结束生命。

幸好,金银潭医院的医生定期为这些患者提供身体检查,还安排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进行心理干预。

而在李超,他曾尝试重新投入工作,但出租车上的长时间驾驶总会让他回忆起那段每天接送家人的日子,这种内疚感像一张网,时刻笼罩着他。

李超最终决定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他开始参加互助小组,和其他经历过类似创伤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些互动让他感到并不孤单,也让他重新找到了一些生活的意义。

在这段康复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太多幸存者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他们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无法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有些人因为容貌的改变,在求职中遭遇歧视,这些现实问题,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巨大障碍。

对于重症幸存者来说,生活中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努力,尽管他们在医护和家人的支持下逐渐好转,但社会的接纳度、公共资源的支持却仍显不足。

【重新定义生活】

走出病房,幸存者们迎来了新的起点。

彭博,虽然他仍然无法像从前那样健步如飞,但通过每天的锻炼和复健,他终于可以在家中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了。

甚至在某一天,他决定尝试做饭,当他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到餐桌前时,他突然觉得自己距离“正常生活”又近了一步。

尽管脸上的疤痕仍然明显,但他已经学会坦然面对,“这些痕迹是我活下来的证明,”彭博说。

彭博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专门为新冠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他逐渐摆脱了PTSD的困扰,并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一种帮助他人的动力。

相比之下,李超失去父母和奶奶的痛苦,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每次开车经过曾经一家人常去的餐馆,他都会忍不住流泪。

他尝试回到出租车司机的岗位,但发现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都远不如从前,偶尔的乘客询问他的疤痕时,他只能沉默以对。

为了纪念父亲,他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疗科研,他表示父亲生前一直想要为社会做些什么,身后以这样的方式,也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

但正如王凤娇说的那样:“寒冬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这些幸存者的坚强、乐观、韧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无论是那些选择继续战斗的医护人员,还是走出病房重建生活的患者,他们的经历都成为了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生命的脆弱,也映射出生命的强大。

今天,这些幸存者正在用行动证明,黑暗不会永远笼罩,只要我们坚持希望,生活终将重新绽放光芒。

三年的时间虽短,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理: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让生活变得更好。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他们的故事,也是一种无声的提醒——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面对困难时的选择。

【结语】

三年前,武汉首批新冠患者用生命书写了一段极为惨烈却充满希望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坚韧与光辉。

疫情让我们失去许多,但它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懂得守护彼此,在这场战斗中,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勇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努力都终将成就美好。

【参考信源】

共青团商都县委员会2022-03-16《首批新冠幸存者:含泪捐献父亲遗体,20天抢救瘦了40斤》的报道

武汉发布2020-05-04《3次从死亡线上被抢回来,彭博说康复再痛苦也会坚持,“我才38岁要扛起家庭社会责任”》的报道

0 阅读:0
墨寒雪

墨寒雪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