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黄芥油炸油糕,在本地文化中往往有着吉祥的寓意,是对亲人及家庭一种美好生活的祈愿。不管是在外游子的生日,亦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兴县人们都会用炸油糕来表达思念及对家庭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烹饪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制作兴县黄芥油炸油糕,第一步便是处理黄米面。黄米面的质地较为特殊,需要用温水来和面,这样才能激发它的粘性和韧性。将适量的黄米面倒入盆中,缓缓加入温水,同时用筷子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随着温水的逐渐融入,原本松散的黄米面开始慢慢团聚,形成一个个小面疙瘩,此时的面疙瘩中还保留着少量的干粉,呈现出一种干湿适中的状态。这一步看似简单,却需要制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精准地把握水与面的比例,因为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到后续油糕的口感和质地。
接下来,便是将搅拌好的黄米面放入铺有笼布的蒸锅中进行蒸制。蒸制的时间和火候至关重要,时间过短,面可能蒸不熟,导致口感生硬;时间过长,面又会过于软烂,失去应有的韧性。一般来说,上汽后需要蒸 20 分钟左右,才能确保黄米面完全熟透。在蒸制的过程中,厨房里弥漫着黄米面特有的香气,这种香气质朴而醇厚,仿佛带着兴县黄土地的气息,让人不禁对即将出锅的美食充满期待。
当黄米面蒸熟出锅后,接下来便是一个考验制作者体力和技巧的环节 —— 揣面揉面。刚出锅的黄米面温度极高,需要迅速戴上厚一点的一次性手套,蘸取晾凉的碱水,然后开始用力揣面。碱水的加入不仅可以中和黄米面的酸性,还能使油糕的颜色更加金黄,口感更加香甜。揣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用力挤压、揉搓,将黄米面中的空气充分排出,使其质地更加均匀细腻。随着揣面的进行,原本松散的面疙瘩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光滑且富有弹性的面团。这一过程中,面团与双手之间的亲密接触,仿佛是一场人与食物之间的对话,每一次的揉搓都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情感。
在面团揉好的同时,制作枣泥馅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选用兴县当地优质的红枣,将其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煮熟。煮熟后的红枣需要去皮去核,这一步需要制作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因为只有将红枣处理得干干净净,才能保证枣泥馅的口感纯正。接着,将去皮去核的红枣放入搅拌机中,打成细腻的枣泥。如果没有搅拌机,也可以用勺子将红枣压成泥状,虽然这样会更加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却能更好地保留枣泥的原始风味。为了使枣泥馅的口感更加丰富,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或蜂蜜进行调味。经过精心制作的枣泥馅,色泽红润,香气扑鼻,散发着浓郁的红枣香甜气息。
当黄米面面团和枣泥馅都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包馅了。揪下一小团面团,将其揉成圆饼状,然后用手指在圆饼的中心轻轻按压,使其形成一个凹陷的窝状。接着,用勺子舀一勺枣泥馅放入窝中,再像包包子一样,将面团慢慢收口,将枣泥馅紧紧包裹在其中。在收口的过程中,需要两手密切配合,将口捏紧收住,防止在油炸的过程中馅料露出。包好馅的油糕坯子稍微按扁,使其形状更加规整。这一步对于制作者的手法要求较高,既要保证馅料被完全包裹,又要使油糕坯子的形状美观,每一个油糕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最后一步,便是将包好馅的油糕坯子放入烧热的黄芥油锅中进行油炸。锅中倒入适量的黄芥油,待油温烧至七成热左右,也就是油微微冒烟时,将油糕坯子轻轻放入锅中。此时,需要将火调至小火,并且要不断地用筷子或漏勺翻动油糕,使其受热均匀。随着油温的作用,油糕坯子逐渐膨胀,表面开始变成金黄色,并且会发出 “滋滋” 的声响,仿佛在欢快地宣告着自己即将华丽变身。当油糕的两面都炸至金黄酥脆时,就可以将其捞出控油了。刚出锅的兴县黄芥油炸油糕,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轻轻咬上一口,“咔嚓” 一声,伴随着浓郁的黄芥油香和香甜的枣泥味瞬间在口中散开,软糯的内馅与酥脆的外皮形成了鲜明的口感对比,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在兴县,无论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是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孩子满月、老人寿诞等重要场合,黄芥油炸油糕总是必不可少的主角。用兴县一句家乡话来说,“真日这来好的日子,必须给咱局舍油气一哈”。人们希望通过这一口美味,为生活带来好运气,祈愿生活能够步步登高,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