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夜的寂静笼罩校园,凌晨3点的钟声悄然敲响,我仍在批改着第1894本作业。
保温杯内,枸杞与菊花在热水中翩然起舞,纠缠不清。这已是我站上这三尺讲台的第十三个年头,黄州路上的风霜雨雪,早已将我磨砺得更加坚韧。
而我手中的教案,那些朱砂红的批注,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褪色成了铅笔勾勒的淡影。

走廊尽头,传来孩子们清脆的问候,“老师早上好!”这童声如晨曦中的清风,拂过我口袋中震动的手机。
那是家长群里,关于那个总将“休”误写成“体”的孩子的消息。他正捧着寒假作业,一路小跑而来,作业本封面那句歪歪扭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像是锋利的针,轻轻刺痛了我的眼眸。
我恍然明白,原来早在千年之前,苏轼在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时,便已为后世如我这般疲惫的教师,预留了共鸣的注脚。

在黄州路上,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
批改到第四十二本《我的春节》时,我手腕上的腱鞘囊肿仿佛在无声抗议,传来阵阵隐痛。
相似的题材,雷同的错误,甚至家长代笔的笔迹都惊人地一致。
可文宇的作业本映入眼帘,这个总爱在听写时涂鸦坦克的男孩,竟用火柴人演绎了一场生动的《水调歌头》:宇宙飞船替代了“明月几时有”,可乐喷泉则化作了“把酒问青天”。

在那些稚嫩的对话框里,苏轼手捧汉堡,对着婵娟笑道:“此事古难全,薯条要趁热。”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元丰三年的那个除夕,苏轼在雪堂中,望着孩子们嬉戏不眠,写下“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那些喧闹的孩童身影,与教室里后排偷偷传递零食的“小淘气”们重叠,仿佛穿越了时空。
十三年教学生涯的磨砺,在这一刻被火柴人的创意所戳破——教育的真谛,或许正是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去捕捉那些如飞鸿踏雪般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正当我处理本学期第五起“三八线争端”时,走廊的广播里突然响起了《定风波》的旋律。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吟诵,与孩子们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却奇迹般地让两个红着眼眶的孩子安静了下来。
“老师,苏轼是不是也和人吵过架?”丽萱抽噎着问,鼻涕泡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晨读声中炸开。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三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家长因座位问题在办公室争执不休。窗外,玉兰花瓣正随风飘落,落在《寒食帖》的临摹本上,墨迹洇开,如同“空庖煮寒菜”的无奈写照。

岁月流转,热血教师或许已渐渐变得“佛系”,但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纯真与创意,为我们带来惊喜。
去年教师节,我收到已经读高中的小婷的来信,信封里滑落出她改编的《定风波》:“莫听作业翻页声,何妨偷吃小零食。校服短袖比铠甲,谁怕?三年不过眨眼间。”孩子稚嫩的词句,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播撒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让生命保持诗意的可能。

当家长群里再次弹出关于“升学焦虑”的讨论时,我正沉浸于《渡海帖》的临摹之中。“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晴”字墨迹未干,手机屏幕已被补习班的广告信息淹没。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绍圣四年的那个夏夜,苏轼在儋州的草庐中,耐心地教黎童识字,将“鸠”字画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胖鸟。
这份跨越千年的教育情怀,此刻正映照在我批改听写本的深夜。
那个总把“武”字多加一撇的男孩,在纠错本的封面上,画了一位持戟的武士,旁边注解道:“老师,我让士兵举着红旗,这样就不会写错了。”

上周的“橡皮失窃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会。
当事人在橡皮背面,用修改液绘出了彩虹桥,并题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共用一块橡皮。”这份天真无邪的和解,比任何教育理论都更接近“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宁静。
这些年,送走了几届毕业生,早已学会了用“平安健康”替代“前程似锦”的祝福。但总有一些东西,在悄然生长。

放学的铃声响起,玉兰花瓣随风飘落,如同九百年前那场“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海棠雨。
走廊尽头,新贴的《定风波》手抄报上,“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迎”字,虽然少写了一横,却巧妙地添上了一轮胖乎乎的太阳。
或许,东坡先生早已洞悉,教育从来不是一道精准的算术题,而是一片允许“一蓑烟雨”中绽放出千姿百态春天的广阔天地。
锁门之际,我突然发现窗台多一瓶水,枯枝配彩吸,显眼异常。

如今,站在黄州路的尽头,我回望这十年的教育生涯,心中充满了感慨:我虽然平凡,疲倦,但是一直站在一线,继续为当下的孩子教授自己所学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