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突然火了,因为她那不堪入目的“诗作”。很多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一个成功的父亲却很难让自己的子女超过自己。
曾国藩凭一己之力保住了清朝苟延残喘50年,但他的儿子都不会再有他的成就;袁世凯能缔造共和,但他的儿子却都是无能的官二代;鲁迅先生才华横溢,但他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却成不了文学家。而陷入“文学丑闻”里贾浅浅就更不如自己的父亲贾平凹。
不过翻看古今中外,文学名家的子女教育缺失成问题。而论教育子女,鲁迅先生就比贾平凹要高明很多。让我看下,鲁迅先生的育儿观。
01鲁迅先生的遗嘱:孩子没本事,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鲁迅先生逝世。他的爱慕者和学生许广平为他生下一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此时的周海婴只有7岁。去世前的鲁迅先生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先生写了七条遗嘱,但只有第五条是关于育儿的,鲁迅先生认为:孩子长大如果没什么本事,千万不要做空头文学家或者美术家。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我自己是学者,但未必需要自己的儿子是学者,各有各的命。
虽然鲁迅去世的早,但对于儿子周海婴的教育理念却也早就定下来。鲁迅先生在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02鲁迅的育儿观念: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反思得来的。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进行反驳:如“卧冰求鲤”。
由于当时清末民初剧烈而动荡的社会,鲁迅严重质疑中国传统教育。鲁迅从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自由、理性人的新思想。
同时,他还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先驱者的童年视角和启蒙呐喊。对当下乃至整个21世纪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就是:不封建迷信,不学封建孝道,在自由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当然最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先生反对孩子遵循父辈的道路走下去,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更反对孩子依靠父辈的资源。所以,周海婴在父亲巨大的盛名之下,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03和贾浅浅不同,鲁迅之子之子周海婴并未成为空头文学家鲁迅希望儿子周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也不希望他以文豪之子自居。也确实如此。
鲁迅先生去世之时,周海婴只有8岁。他在长大之后,是按照鲁迅的遗愿成长的。
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
他在少年时代就钟爱于无线电技术,因此在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学习无线电技术,并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毕业后,周海婴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并成为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此外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但从未进入文化圈。
周海婴自述:
“我小时候,一直到中学,都尽量不用周海婴这个名字。因为觉得大家总是把我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形象。在众人眼中,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者认为周海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塑造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周海婴还曾说过:不愿在父亲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只不过父亲是在名声太大。他先后获得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等荣誉称号。但终其一生,他没有成为一个“空头文学家”。
周海婴
周海婴还是一个正派的知识分子。当年郭德纲的相声遭受质疑时,他还支持道:“人家俗,老百姓喜欢。你倒是俗下看看?”可见老爷子非常的有正义感和仗义。
周海婴的一生和现在的贾浅浅可谓鲜明的对比。
父亲同样是当时的文豪作家。周海婴选择放弃文学家的遗产而去研究无线电,而贾浅浅却利用自己父亲的名声疯狂给自己贴金,并创造了无数令人感觉“变态、污秽、猥琐、平庸”的低俗口水诗,与其说是在写诗,倒不如说是在以诗歌的名义大肆糟蹋和亵渎诗歌。
现在又传出了贾浅浅高考250分进入西北大学的“丑闻”,其真实性不好考证。但贾浅浅的文学涵养确实是非常差的。网友都忍不住调侃:“高考600多分的你有可能遇到高考250分的贾教授给你上课”。但她依靠父亲贾平凹的威望,一路上非常的顺畅,并成为了西北大学的副教授,现在更是低俗的“空头文学家”。
参看鲁迅之子周海婴和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不同人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教育孩子的理念远远高于贾平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