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愚蠢:驳人面子

寂静夜晚聆听 2024-12-30 21:16:25

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我们常常笑话别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笑过之后,就劝人放下面子,好好过日子。

可是到头来,人家还是要面子,因此丢掉了里子,也在所不惜。

很多事情,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不如顺从人性,让别人好过。

不得不知,驳人面子,是一个人最大的愚蠢。

01

我们总以为,亲人是可以理解自己的,帮助自己的,也可以无话不说。

其实,亲人也分不同的类型,存在不同的三观。

一旦驳了亲人的面子,隔阂会加深,甚至反目成仇。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徐昭佩的女子,父亲是南齐的信武将军徐绲。

她嫁给湘东王萧绎,成为湘东王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感情慢慢变淡,萧绎也有了很多的嫔妃。

或许是为了争宠,徐昭佩常常做一些奇怪的举动,吸引人的注意。

有一天,她给自己的脸,化妆一半,然后忽然出现在萧绎的面前,说:“王爷,你不是一只眼睛吗?那么我化妆一半,给你一只眼睛看好了。”

是的,萧绎从小有眼疾,经过多番治疗,不见好转,反而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了。

对于一个一只眼睛的人来说,徐昭佩的做法,无疑是导致丈夫颜面扫地。

后来,夫妻感情到了冰点,徐昭佩也被赐自尽。

俗语说:“骆驼是累死的,稻谷是旱死的,而人是气死的。”

但凡驳斥人的行为,都会导致人生气,从而“做出冲动的事情”。

“亲人互相驳斥”,在家庭里,是很常见的,从来都没有什么好处。

丈夫去应酬,妻子知道丈夫喝酒了,马上就跑过去,对应酬的人一顿臭骂。或者拒绝给丈夫钱,不买单。丈夫在亲戚朋友面前丢人了,反过来就是责怪妻子。

妻子去娘家,丈夫认为不要给太多东西,反复抠门。妻子空手到娘家,会没有面子,也会怨恨自己嫁错人了。

孩子去上学,得了八十分。父母开口就说:“看邻居家的亮亮,一百分啊。”导致孩子抬不起头。

儿媳的工作收入很低,婆婆开口就来:“你那点钱,比我儿子少多了。”儿媳马上会认为,这是恶婆婆。

家里人的,互相不给面子,难以和睦。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合力,甚至故意抬杠,设置障碍。

02

有的人,个性太强了,认为做自己,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有的人,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突出自己,碾压别人。难免有一天,别人忍无可忍,就反抗,导致两败俱伤。

在西汉时,解忧公主嫁到了西域的乌孙国。

解忧公主的曾孙雌粟靡,做了乌孙大国的国王。

有一天,乌孙小国王末振将,忽然起兵,杀害了雌粟靡。

西汉朝廷闻讯,听说自己的子孙在外头被害,顿时像“打脸”一样难受。

接着,大臣段会宗带着一群精兵,直奔乌孙小国,把末振将的儿子谋害了。

西汉和乌孙小国,从此冤冤相报,谁都没有得到好处。

人际关系中,讨好卖乖的情况很多,阿谀奉承的话更多,但是驳面子的言行,也不少。

有时候,为了讨好某个人,一开口就得罪了另一个人。

我的同学老李,在电子厂上班,他主要联系对外的销售业务。

一次聚会上,老李对生产经理说:“这段时间,产品质量提升了。就是这包装上,很多客户不满意。”

一旁的包装设计师,马上就黑脸了。

有什么问题,可以私聊,以工作的形式提建议,但是在一大群人面前,揭露了,这是打脸的行为。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

你驳斥面子,就像给树削皮一样,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

03

与其驳人面子,不如给人台阶。

作家海岩说过:“一个人能够、或者说敢于原谅他人,是强者才有的能耐,是能者才有的美德。无论如何,学会宽容怎么说也是一种成熟的象征。”

诚然,你越会给人台阶,那么你越显得成熟,会促进人与人的关系。

在平时的言语中,“利他”是一份善意,终究要善有善报。

平时,养成以下几个习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想要顶嘴的时候,忍一忍,接下来就闭嘴。

其二,人多的场合,少说,学会私聊,把尴尬的事情,放在最小的范围内。

其三,带着嘲讽,不如表达真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本意。

其四,指教别人,不如提升自己,千万不要说一知半解,想象中的道理。

人与人的三观,不尽然相同,但是你认可别人的三观,没有那么难吧。

让别人做别人,你本来就是“别人”身边的旁观者,何必让自己卷入别人的因果。

“忠言逆耳利于行”,道理没错,但是别人不同意,也不必说。人家是要撞南墙,再回头的。你不要拦着。

04

乔布斯说过:“只要利益不产生冲突,别人讲的话,一般不需要反驳。”

是的,别人的话,别人做的事情,别人的家庭,都应该尊重,而不是反驳。

照顾到别人的面子,你就知道别人在乎什么,从而你不会总是去触碰别人的“利益点”,规避了各种冲突。

对于自己的亲人,大家一起成长,但后来还是会分开。大家终究不是一家人,各自安好就行。

做一个笨笨的人,常常低头,给人抬头,任何地方,你都游刃有余。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