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治沙热产业需冷思考

守望自然 2024-11-01 11:46:36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同比增长23.5%,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8525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6757亿千瓦时的用电量。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就内蒙古而言,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规划,到2030年,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新能源装机将达1.19亿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

  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专家提到了标准规范、“绿电”消纳和生态治理等生态光伏治沙进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关于标准规范。尽管今年9月,内蒙古发布了《光伏项目防沙治沙技术规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两项技术规程,但就全国而言,生态光伏治沙多以政府和主管部门意见为主,虽然采取的生态治理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依然缺乏指导性强、科学规范、划区分类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绿电”消纳。《2024年8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今年前8个月,河北、蒙东、辽宁、吉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的风电利用率低于95%;蒙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的光伏发电利用率同样未超过95%,西藏的利用率只有70.9%。专家建议,可延长“绿电”制氢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新能源+绿氢”示范项目。

  关于生态治理。专家建议,要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光伏板下的植物,应该将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蚀等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次之;要减少对沙漠的扰动,不要轻易破坏植物生长过程中沙漠形成的结皮;要从项目区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类型及光伏板的布设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以风沙治理为核心,优化光伏组件和阵列自身的防风固沙设计,降低亩均投入,达到最佳生态治理效果。

摘编自“生态光伏治沙的热话题与冷思考”,原载中国绿色时报。

0 阅读:12

守望自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