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全网同号,感谢支持!
文|申鑫
本文根据《六姊妹》原著立论
“前头胡瞎子死了。”
“病死的,拖拖拉拉一冬了,没想到熬过了冬天,却熬不过春天。”
看这一段文字,只觉得触目惊心,也为胡瞎子的死感到悲悯。
而看懂他真正死因的我,才知道:
“人间致冷是无爱。”
这句话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重、多沉了!
01.熬过苦难,却死于温暖
“我们是来做好事的。”为民说。
“做好事?什么好事?”
家丽说:“为人民服务。”
胡瞎子苦笑:“我也是人民?”
“当然,”家丽说,“胡爷爷,你也是劳动人民,是群众,是我们要帮助的。”
人生得遇一知己,如饮下琼浆玉露,如看遍山川河流,心中只觉得慰帖,只觉得欢欣鼓舞。
可见,人是需要被理解的。
而胡瞎子的那句“我也是人民吗”,则道尽了他半生被嫌恶和排挤的苦楚。
他,从未被接纳,从未被理解过。
正是因为他一生都被排挤,不被大人们接受,所以,三个孩子并无故意的看顾,才给了他这一生少有的温暖和爱意。
他感动得要命:
胡瞎子感动得脸都歪了。颤巍巍请孩子们坐,又说:“我胡某人一辈子泄尽天机,无儿无女,想不到今日还有这等福分,感谢毛主席,感谢老天爷。”
到底是怎样的孤寂人生,才会因为被温暖而感动得脸都歪了啊!
这样斑驳细碎的温暖,如同一根根细细小小的光针,把胡瞎子被阴霾晦暗的迷雾笼罩着的世界刺开了。
它们打通了一条条外界和内心的通路——被理解、关心和照顾的通路。
胡瞎子最后,还是死了:
“病死的,拖拖拉拉一冬了,没想到熬过了冬天,却熬不过春天。”
胡瞎子病入膏肓的身体,之所以一直强撑着生命,只是为了等待这个世界对他的一丝关心和怜悯。
所以,看懂这寥寥文字里,那些触目惊心的酸涩和痛苦,我只觉得想哭,只觉得悲哀。
而这时,我才懂了:
胡瞎子不是死于久病,他是被孩子们赤诚而灼热的温暖“烧”死的。
一个人啊,一生都活在极寒之地,一点温暖的温度,都会让他的身体受伤起泡。
那份被灼烧的痛,他只觉得甘之如饴。
他也只会觉得……甘之如饴。
因为被理解和关爱过,他的人生才真的存在过!
02.人间至暖是被爱
初看《六姊妹》时,只被何家丽的性格感染,觉得她个性凸出,不怕不怵,而且有勇有谋,是个很有个性的姑娘。
但是,当我看懂她的性格成因后,我才懂了那句话的含义:
人永远无法表达出——未被他人给予的东西。
家丽的天性勇敢,只是因为她得到过满满的爱,这份爱来自她的奶奶:
家丽从厨房出来,横夺项圈:“奶奶,这不是说好了是我的吗?”
“你不是有银镯子了?”
“项圈比镯子好看!”家丽嚷嚷。
“项圈是男孩子戴的。”美心解释。常胜耐不住,发火:“什么都要,放手!”老太太又好歹劝,说把包里的虎头鞋给她,家丽才罢手。
奶奶的温暖和耐心——好歹劝、把虎头鞋给她,都是塑造家丽性格的珍贵点缀。
所以,就算不被妈妈喜欢,家丽也从未失去过勇敢。
而她的妹妹,何家文却不一样了:
老二眼睛大,忽闪忽闪地,听话,不怎么哭,老睡觉。老太太的意思是,饿得没力气哭,美心没奶,只能弄点小米汤给她喝。
物质的匮乏,父母的怨气,小小的婴儿的不哭不闹——很是乖巧。
可是,乖巧之后呢?
我仿佛能够从何家文身上,看到千千万万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背后的伤痛:
要用乖巧换回爱的粮票,要用懂事换回少有的青睐,要被明事理压着,忍下千般的委屈。
她们不是没有怨怼,可是没人满足她们的爱和期待。
因为,一切所得,都是有条件的……
在这样层层的压抑之下,人本能的生命力会被压缩成一块饼干。
而它内里的黑暗,却会让依靠它生存的这个人,咬上一口,就活活噎死,或者……半死不活。
所以,人才会活得越发拧巴,越发胆小懦弱。
何家文就是这样的存在。
而千千万万个何家文,也是这样的存在……
如今再看这两个人物,我才懂了:
人间致冷是无爱,人间致暖是被爱。
这一句话,所道尽的幸福或苦楚的真相。
所以,何家文被有条件的爱压迫着,活成了一个胆小懦弱的自己;而胡瞎子却也是因为得到少有的关爱,而无所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可见,那句话的含金量:
人间有爱才是真情,人间致暖也是因为被爱啊!
我是申鑫,专注思考:
每个故事里,深层问题背后的隐情真相。
欢迎关注我,每次与你不一样视角和看点。
让我们一起:
在故事里感悟,在故事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