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的信任危机,真的是像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这样的偶发事件吗?
2023年上海车展,宝马MINI展台前,中国访客眼巴巴看着老外吃着免费冰淇淋,自己却被告知“发完了”。
这事儿一出,舆论直接炸锅。
虽然后来宝马道歉了,但这冰淇淋的味道,怕是苦涩得很。
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崇洋媚外”吗?
这年头,消费者又不傻,你品牌方端着架子,迟早要被市场教做人。
说白了,现在车企都玩儿了命地搞发布会,但真正拼技术的有几个?
一场场发布会,灯光舞美恨不得比春晚还炫,PPT做得天花乱坠,各种“重新定义”、“颠覆想象”的词儿往上招呼。
但咱老百姓要的是啥?
是真材实料,是安全可靠!
有些车企的技术储备和品牌底蕴,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场面。
还记得2023年7月,小鹏G6发布会上,“遥遥领先”这四个字儿,都快被喊破喉咙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车真有这么神?
结果呢?
“遥遥领先”没多久,就被各种测评打脸。
过度营销,只会让消费者觉得你虚张声势,最后伤的还是自己的牌子。
说起“内卷”,那真是汽车圈的常态。
截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年产能超过5000万辆,但实际销量才3000万辆,这多出来的2000万辆,不卷才怪!
为了抢市场,车企们开始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卷到都快把底裤都卷没了。
更惨的是高合汽车。
2024年北京车展,创始人丁磊直接在展台上“哭穷”,说公司资金链紧张,快撑不下去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豪华品牌,如今也面临生存危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五菱发布会“骂街”事件,更是把这种乱象摆到了台面上。
一场技术发布会,因为几个自媒体主播对接待不满,直接开骂。
这事儿闹大了,技术没记住,只记住了“骂街”。
你说讽刺不讽刺?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车企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
现在车企的媒介策略,不是看谁专业、谁可信,而是看谁数据高、谁热度强。
哪怕昨天还在卖辣条,只要今天直播间人气高,就能请来讲智能驾驶。
结果呢?
真正懂技术、讲价值的专业声音被边缘化,劣币驱逐良币,整个传播系统都“网红化”了。
小米SU7“爆燃”事件、“撞人燃烧”事件,某新能源车企请百万粉丝达人试驾,结果被吐槽“脚感像开电瓶车”...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表面上是传播,实际上是反噬。
说白了,现在很多车企都陷入了一种“量化管理”的迷信。
发布会的成败,不是看市场口碑,而是看曝光次数、直播热度、KPI报表。
传播成了“交差任务”,媒体邀约成了“撒大网”,品牌建设变成了“比谁声大”。
2023年12月,懂车帝冬测风波,更是把车企和第三方测评机构之间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懂车帝的测试结果,让很多新能源车企的续航里程大打折扣,车企觉得懂车帝是在黑他们,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还是个信任问题。
消费者到底该相信谁?
2024年5月,长城汽车直接举报比亚迪,说他们涉嫌排放不达标。
这事儿一出,整个汽车圈都炸了。
同行之间直接开撕,这得多大的仇,多大的怨?
这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2024年3月,理想MEGA发布会,因为外观设计问题,被网友各种恶搞。
理想CEO李想直接在朋友圈开骂,但也没能阻止舆论发酵。
说白了,车企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技术,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审美。
车企的营销,不能只顾着追逐流量,更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和消费者的信任。
好的内容,要立足于专业素养和基本良知;好的传播,要建立在信任、理解和长期价值之上。
现在,汽车圈的发布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能侃两句车。
到底哪家车企、哪一场发布会、哪一个汽车KOL,还值得我们信任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信任这东西,就像一张白纸,一旦有了褶皱,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车企们,长点心吧!
用户44xxx09
所有老司机对于现在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智驾”都是嗤之以鼻的,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好。就算真的开了装有“智驾”的电车,他们潜意识里的安全底线根本就不会指望“智驾”帮忙,危险时刻能不BUG死机OTA升级添乱就谢天谢地了。只有那些刚拿驾照两三年的菜鸟,因为自己的无知无畏,被无德的车企忽悠得虚荣心爆棚,花了冤枉钱不说,关键上路以后还真的敢笃信“智驾”是保命符,然后被各种所谓“睡着了电车自动开回家”的网络段子洗脑,最后不知不觉放松了警惕,再加上电车“一撞火化”功能,白白丢掉性命。最后车企再发个只有自己能看的“后台数据”成功甩锅,加上雇佣水军网络洗地,继续祸害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