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穿上纯元故衣的时候,浣碧说:娘娘穿上这身衣裳倒是很合身啊。瑾夕却有疑问:只是不知道,看着怎么那么眼熟,好像哪里见过。
瑾夕这么心思缜密的一个人,明明感觉到了蹊跷,但却没有阻止,任由甄嬛穿着去见了皇帝。
我总觉得这件事不但甄嬛疏忽了,整个甄嬛团队都有责任,而且以他们之前的敏锐,是不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
发生了这件事,唯一行得通的解释便是:甄嬛以及整个甄嬛团队都“飘”了。
甄嬛的“飘”,我觉得始于她尝到了弄权的甜头。
以前我听过一个真实的自述:一个男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辛苦上班养活两个孩子,日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胜在安稳喜乐。可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中了500万的大奖,但最终他千金散尽,也妻离子散。他说:如果从头来过,我宁愿没得过这个大奖。
就像一个原本清贫惯了的人,突然得到一笔巨额财富,往往把握不住一样。一个人突然体验了玩弄权势的快乐,也就会忍不住显摆,把别人当成傻子。
甄嬛后来被赶出宫,就因为太爱显摆,玩弄人心,急于想操纵一些东西。有两个明显的细节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个,就是华妃的死。
华妃被打入冷宫的时候,还是有很强的求生欲的,就连皇上委托皇后赐死她,她也不相信,执着地要苏培盛去请圣旨,她要皇帝亲口说出赐死她。
其实这里吧,我是觉得皇帝还是动了恻隐之心的。她知道华妃没有他亲口说绝计不会轻易就死,所以他不亲自出面。他想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这件事拖一拖,糊弄一下,其他人也不要追究了,就过去了。
可能有人说,皇后和华妃素来不和已久,皇帝把华妃交到皇后手里,华妃还有命出来吗?这里就不得不说皇后的高明了。
皇后善于体察君心,她岂不知道皇帝的心思?那时年家已经被抄家,即使华妃不死,少了年家这一靠山,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了。
皇后虽然已经查明华妃是纵火案的指使者,但若随便找个托辞保华妃不死,不但在皇上那里落下一个贤良淑德的美名,还可能多一个华妃这样的左膀右臂,不是更好。华妃难道不比安陵容好用么。
可甄嬛偏不让他们如愿。
她跑到冷宫,告诉华妃关于她一直引以为傲的欢宜香真相,使她万念俱灰。原来皇帝给她万千宠爱,是为了制衡年家。年家对她千般呵护,是为了试探君心。
绝望的人啊,当下就没有了求生的欲望,一头撞死在宫墙。
皇帝曾说,他觉得最幸福的人生是拥有宜修这样的贤妻,和甄嬛华妃这两个美妾。这本是皇帝在春风得意,美人在怀时无心说的一句真心话,可甄嬛却没有听进去。
她觉得皇后不过是个摆设,华妃不过前朝博弈的棋子,只有自己,才是被皇帝真真正正宠爱,心疼的那一个,是偌大的后宫里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她觉得自己得到了皇家最难得到的东西---男人的爱,而这一点,别人都没有做到。
看着倒在地上的华妃,甄嬛其实是有一瞬间的心有戚戚焉的,但这一瞬间,还不足以使她警醒。殊不知,君恩来得快,去得更快,华妃的今天,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第二个,干政。
“文官被打”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皇帝很头疼,和甄嬛在一起的时候,随口问了一下甄嬛的意见。
甄嬛用一句“英雄难过美人关”,建议从敦亲王的福晋入手,给皇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可历朝历代最忌后宫干政,如果甄嬛只是点到即止,尚且能全身而退,可她最后说了一句非常找死的话:皇上的天意,臣妾还是能揣测几分的。
“妄测圣意”可是大罪啊,但甄嬛就这样脱口而出了。
所以皇帝在那一瞬间敏锐get到了,如今的甄嬛,再也不是那个问他要一个寻常百姓家的新婚之夜那个甄嬛了,而是一个野心逐渐膨胀,喜欢操纵人心,并且懂得利用宠爱的女人了。
这样的女人,留在身边必是隐患。所以,所谓的纯元故衣,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是皇帝想要给她点颜色瞧瞧了,想要收回自己的宠爱了。
皇宫,最不想留的,就是太聪明,还不想藏拙的人。
说得难听一点,若不是皇帝和太后控制不住皇后了,甄嬛这一出宫,就永无回宫之日了。
后来,从甘露寺回宫,才是真正的大风吹散迷雾,甄嬛彻底觉醒了,意识到:帝王的宠爱从来就是假的,爱情靠不住,小聪明更靠不住。
唯有时时保持清醒与克制才是后宫生存唯一的法则。
而后来的甄嬛,也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