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十三郎的浮沉人生,康熙朝唯一没有爵位的皇子的人生路

陶陶读历史 2024-01-04 18:54:24
前言

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父子反目,从备受宠爱,跟随皇帝围猎、前往盛京祭祖,到被自己父亲评价为不忠不孝之人。爱新觉罗.胤祥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

到底是什么,能让这对曾经无比恩爱的父子关系变得如此冷漠?这位皇子,真的如康熙所说这般吗?

如沐春风的成长

爱新觉罗.胤祥,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许多人对于康熙与胤祥的反目,都归咎于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出身低贱,是为满洲镶黄旗包衣出身。所以胤祥不受待见。这种论调可以说是没有根据的。

胤祥的童年生活,是很幸福的。对于皇帝妃子的地位,出身重要,但和皇帝的关系更加重要。单纯看出身并不能直接判定受不受宠,更别说判定这位妃子的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了。

实际上,章佳氏也确实非常受康熙的喜爱,两人共生育了两个女儿: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以及胤祥这么一个儿子。同样的,在皇子们上学时,也都是兄友弟恭,胤祥当时小,数学题不会,都是老四胤禛一道道的教他。在不涉及利益斗争的童年,每一个孩子都过得很快乐。

胤祥十三岁那年,章佳氏离世,按照惯例,嫔妃是没有资格葬在帝陵,只能葬在妃园陵寝中,可康熙却把章佳氏葬在了自己帝陵的地宫旁(毕竟地宫是皇后才能进入的),足见康熙对章佳氏的偏爱。更有意思的是,当雍正登基后,直接将章佳氏连升两级,封为皇贵妃,移进了地宫。

母亲去世后,康熙更加疼爱起了自己这位皇子,无论是围猎还是祭祀,都要把自己这个儿子带在身旁。不到二十岁,就派遣他单独前往盛京祭祖,前往泰山封禅。

待在父亲,尤其是康熙这样的父亲身边,胤祥很快便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并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此时康熙对于胤祥的宠爱,人尽皆知。皇八子胤禩的老师在家书中提到:

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

可就在此时,康熙的一个举动彻底改变这种父慈子孝的美好局面,让这对父子关系走向破裂。

精心安排的反目

就在胤祥日渐成熟后,康熙开始安排胤祥辅佐太子。他或许认为,自己两个最喜欢的孩子在一起,一定会相辅相成。自此,每次康熙有什么活动,基本上都是把胤礽、胤祥两位皇子一起带上。

在太子党领袖索额图被康熙处理后,康熙又让胤祥娶了索额图的外孙女、尚书马尔汉的女儿兆佳氏。等于说是让胤祥通过联姻去控制索党,从而提升在外朝的威望。可眼看着这种父子恩爱的场面一步步发展,后面就应该是幸福美满大结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以皇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将太子圈禁于咸安宫。同时被圈禁的,还包括皇长子胤禔和胤祥。但就在胤祥被圈禁半年后,就又开始出巡陪驾。

可史书上,关于他被圈禁以及如何被放出的原因,史书上并没有记录,更大的可能是记录了,但被雍正下令删除了。

第二年,太子复立,为了平衡皇子之间的心态,除长子圈禁外,老三、老四、老五都封为亲王;老七、老十封为郡王;老八为贝勒;老九、老十二、老十四为贝子,剩下的老大直接就“丧心病狂之人”没有资格了;老六、老十一命不好,死的太早、老八因为"尚书房bug事件"涉嫌结党谋私,直接当bug卡掉了,只有老十三现在没有爵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

康熙四十九年,当时胤祥与老三、老十四一起给父亲康熙上折子请安,可就在这份折子递到康熙那里时,这位老父亲却直接在折子上批复到: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将其放纵,必将生事,不得不防。

这等于是公开和自己的儿子决裂了,并且清代有规定,奏折是不能篡改销毁的,也就是说,雍正可以改起居录,改皇帝的语录,但奏折他是改不了的。也因此,这份皇帝给儿子的批复也就为我们所知道了。

可胤祥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自己的父亲从对自己宠爱有加变成这种态度呢?雍正掩盖了史实,可即便如此,我们了解了这位拼命十三郎的所作所为后,也很难将他与康熙这句话联系起来。

清代为了避免自家皇亲出现前朝养猪一样的情况,规定各王公贵族按照自己的爵位去领钱领粮米。胤祥已经成年要在外建府,自己又没有爵位,还要给下人发工资。

别人都有提成收入,而他却只能领基本工资。逐渐地,胤祥开始在这种肉体与精神双重磨砺下由当年的意气风发变得黯淡无光。

虚廊宴坐夜深深,

偶得新诗喜独吟。

万籁无声风不动,

一轮明月印波心。

这就是青年在本该扬鞭策马、挥斥方遒的年纪写出的心境,并非强说愁,而是他心中真实的写照。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编剧为这段被雍正隐去的历史填上了戏剧性的一笔,是老十四模仿老十三手笔写下调兵文书,被康熙认出,但他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让康熙寒了心。这样编排,或许也是为了十三爷鸣不平吧。

但此时,在胤祥逐渐干涸的心中,胤禛,自己的这位好四哥,宛如甘泉,给了胤祥活下去的希望。而胤祥也因此,笃定要站在自己这位四哥身旁。两人关系之好,被人们传送至今。很多朋友是因为《雍正王朝》了解到他们之间的友谊。

但实际上,在雍正朝当时,就已经为人传颂。当时的著名吃瓜大户朝鲜就在《承政院日记》中记载道:

“十三王,全管天下事凡干机务,尽许裁决,各寺皆待令其第,胡人(满人)畏之,过于皇帝云矣”

不仅仅在庙堂上,在家庭中依旧如此。当年雍正第五子弘昼生了场大病,胤祥遍访名医求药,才把弘昼救活。弘昼病好后,十分感动,直接告诉弘昼,以后见到胤祥不要叫叔叔了,直接叫爸爸,是胤祥给了你第二条命。

鞠躬尽瘁的余生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允祥护送着胤禛在漫天大雪中,从畅春园走到紫禁城,坐到了那座冰冷的龙床之上。此时,经历了康熙朝大起大落的胤祥明白,在胤禛坐在那龙床上的一刻,两人不再是四哥与十三弟,而是皇帝与臣子。自此,胤祥开始了自己谦卑又殚精竭虑的余生。

雍正刚一继位,便加封允祥总理事务大臣,怡亲王衔,并直接给允祥23万两零花钱补贴家用。允祥百般推辞,最后无奈收下了十三万两;随后,雍正又在允祥怡亲王的基础上,在他家隔辈封赏他的儿子一个郡王爵位,一家双王,这在清朝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允祥赶紧推辞,说这实在不能承担,这是史无前例的。于是雍正将其改为了每年多一万两白银的俸禄。

雍正朝的老十三,用雍正的话来讲:

“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

一个人掌握军事、财政、内务、民生,可以说是纵览大局。历史上能做到这些的,要么是丞相诸葛亮一般,要么就已经是伊尹、霍光故事了。

但对于允祥,这经历过康熙朝极限落差的人,他明白,这一切都是雍正对他的信任,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能飘。

允祥很多的政治主张都是私下联系雍正,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不主动公开,以防在公共场合与皇帝意见相左。他的行事准则,就是他碑文上的那句话:“慎而不宣于众,退而恐居其名。”。

做到这一点,至少能保证自己平安落地。很多人一旦获得权力,立刻忘记自己几斤几两,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那微末的权力横行乡野,专横跋扈,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或是成为别人的替罪羔羊。

而这句话,还这是允祥行事的标准,不是他行事的上线。大小官吏给允祥的书信,允祥都第一时间给雍正知道,所有给允祥送的礼,也都先送到雍正那里挑选,雍正挑完了,或者雍正不喜欢,再由允祥原样奉还,自己从不留私。作为人臣到了这一步,已经是极致了。

雍正四年,怡亲王允祥腿病复发,大病了四个月。雍正听说自己的十三弟大病,在宫中每人焚香祈祷,借自己的阳寿为怡亲王续命。在允祥生病这四个月内,他先后完成了对地方州府的划分、云南盐务的清查、全国军队的整顿、福建赈灾、黄河治理。

雍正七年时,重病在身的允祥依然坚持在一线岗位上,翻山越岭指挥修复河道。雍正多次劝阻也都无济于事。无奈,雍正把一位太医院的医生封为户部侍郎,就是为了可以跟在允祥身边,为他及时治疗。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因政务繁忙,身缠重病,爱新觉罗.允祥薨,时年四十五岁。雍正赐谥号为“贤”,谥前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配享太庙。

结语

由于雍正努力想要给这位在皇子时受尽委屈的弟弟完美的人设,把绝大多数对他不好的文案都抹去了,留下的只有他的卑微出身与突然失宠。很多人因此把矛头指向他母亲的地位,说是因为其母出身卑贱所致。就像我前面驳斥的一样,出身并不是康熙对待皇子的标准。

胤禩的母亲卫氏,汉军旗出身,在清代宫廷里那些蒙古贵族和满洲大姓比,已经是最卑微的了,也没有耽误胤禩早早的被封为贝勒。而胤禩的失宠,也与其母无关,是因为康熙选举皇子,八阿哥结党所致。

对于胤祥,更贴近实际的猜测是缘起当年康熙早早地让胤祥去接触太子党,在这里埋下了祸根。太子的被废牵扯到胤祥,因而导致了晚年康熙厌恶这个自己曾经极为喜爱的孩子。

当然,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编剧用“康熙给雍正打磨胤祥,以便委以重用”这一浪漫的谎言来弥补了历史的缺憾。历史上雍正朝用命工作的十三爷,或许也是想向他的父亲证明,自己并非他所想的那样,而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吧。

0 阅读:456
陶陶读历史

陶陶读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