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50亿清理不完,视为妥妥的“祸害”,我国却称为摇钱树?

非常盘点 2024-12-28 13:38:53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外来物种一直是世界各国为保护本土生态环境所坚持遏制作。

在2010年,美国仅用于清理一种外来植物就花费了高达50亿美元的天价,可尽管是大手笔,依旧是屡治无果。

这种植物就是洋姜,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在我国不但没有被铲除,反而备受重视被大量种植?

一种植物在国内外命运迥异

在这个地球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对于同一种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往往存在天壤之别。

一种在某处被当做祸患的生物,在另一处却可能成为摇钱树。

这种现象在植物界尤其明显。

它来自热带美洲地区,是一种典型的外来入侵种。

在北美等地,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洋姜产量极高、繁殖力超强、适应能力广泛。

大面积的泛滥成为一个难以根治的生态隐患,有些地区被洋姜彻底占据,连本地农作物都难以生存。

德国的环卫工人对这种植物恨之入骨,因为洋姜的根系十分发达,可深达地下几十厘米,翻土都难以根除。

柏林的河岸和湿地被洋姜占据,水葫芦虽然也很顽固,但相比之下还略逊一筹。

英国的情况更惨,有机农场里洋姜先于蔬菜冒头,占据了大量土壤养分和阳光资源,让英国人的有机蔬菜梦就此破碎。

面对洋姜的疯狂蔓延,美国不得不拿出重金重武器。

仅2010年,美国政府就拨款50多亿美元用于清除洋姜,这笔钱足以修建一条50公里的高速公路。

可尽管用上了火烧、飞机喷洒除草剂、大型机械反复翻地等办法,洋姜依旧屡治不复,绝无一物可以将其彻底消灭。

洋姜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影响了水质和土壤,危及了本土的动植物,它几乎成了所有面对它的人的梦魇。

洋姜在中国广受欢迎

令国外人感到无比意外的是,中国人对这种在国外无比头疼的外来物种却另眼相看。

在中国,人们不仅没有清除洋姜,反而将其大肆种植,还视它为摇钱树。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洋姜就风靡全国,特别是农村,洋姜腌咸菜成为当时家家户户的餐桌常客,香脆可口,一直是下饭必备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洋姜的用途远不止于此。

在四川等地,洋姜除了可以腌菜,还可以做成各种风味小吃,口感香脆,很多菜肴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而在中药领域,洋姜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视其为滋补保健品,有助于调节人体的脂肪代谢平衡,对肥胖症等疾病疗效显著。

医食同源,洋姜既可入口,又可入药,自然大受欢迎。

此外,由于生长旺盛,洋姜还被作为营养丰富的动物饲料投入使用。

在绿化方面,洋姜的根系发达,对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在沙漠地区被大量种植。

有些地方还把它当做观赏绿植引入庭院,为枯燥的环境增添些许生机。

可以说,洋姜在中国无论是在农业、医药还是绿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洋姜种植业由此兴起,现在已经成为不少地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国内外命运差异的原因

生物入侵问题由来已久,中外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做法,这与国内外环境和风土人情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在国外,由于受到环保意识的普及影响,人们更加重视保护本土生态环境,遏制外来物种入侵,因此对洋姜这样的植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而在中国,虽然同样有一些生态学家忧心洋姜在野外泛滥,但主流做法依旧是采取利用的方针。

同时,中国人对食物和作物的认知,与其他国家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也许一种植物你吃不了,但它却未必毫无用处。

不仅如此,不仅洋姜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不仅可以药用,它还可以给动物喂食,可以利用来种植等等,一步步拓展了利用面。

正是这种认知和利用方式的差异,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中国,洋姜从无家可归的外来物种,变成了大伙儿盘中羹;在国外,洋姜却只能被当成不受欢迎的难缠邻居。

总结

从洋姜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物种入侵固然对本土生态环境有一定威胁,但同时入侵物种也可能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面对入侵物种,我们不应简单地武断地予以铲除,而应客观评估其利弊。

如果可以利用,就应该努力开发利用;如果真的对本土生态构成严重威胁且无可利用价值,那才考虑采取清除措施。

总的来说,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

入侵物种固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若是能发挥其有益一面,将其改造成为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正面资源,不也是一种双赢?

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其将外来者完全驱逐,不如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将其利用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让每一种生命都大放异彩。

0 阅读:1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解说历史,盘点精彩,感谢大家支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