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寿县一个村庄里,有一家姓傅的地主,叫做傅聪辉。
他家中有几亩地,为人也和气,在当地人缘也算不错,农民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好。
1950年的一天,土改的工作人员按照惯例,来到他的家中进行盘查。
当工作人员打开柜子后,看见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着一大沓借据。
工作人员正在一张又一张审阅时,却意外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
这张纸张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看不清了,但细致的工作人员还是看清楚上面写的文字:
“今从傅聪辉名下借得大洋100块”,落款处写了“朱德”二字。
起初,工作人员只是认为落款人和朱老总同姓同名罢了。
但为了查明真假,还是叫傅聪辉进屋,进一步询问事情真相。
“傅聪辉,这张借条当初是谁给你立下的?”
“朱老总!北京的朱德总司令!”
傅聪辉自然地回答道。
这让工作人员认为非常震惊,于是将此事汇报到当地部门。
当地部门得知消息之后,便对傅聪辉的家世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查。
朱老总和傅聪辉是朋友原来,傅聪辉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地主。
他的家境优渥,父辈们善于经营和管理,使得他从小衣食无忧。
傅家和其他地主豪绅不同,他对人和善,从不欺压乡民。
农民们能给多少地租就给多少,从不剥削他们,并且还经常帮助一些困难的人,从不图回报。
这种优良的品质,无形当中塑造了傅聪辉的性格。
他从小就爱读书,温顺随和,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在少年时便立志要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
傅聪辉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由于成绩优异还留学德国。
在查清他的祖辈情况,以及他的生平履历之后,将此事上报到中央。
朱老总在接到电报之后,他回复道:
“的确有这样的事情,当年我海外留学时离不开他的资助,让傅聪辉来北京吧!”
原来,朱老总在年轻时候,就曾经是乡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
本来可以考取功名,但为了响应革命号召,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成为了一名军人。
毕业后,他便随军队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成为了军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朱老总听说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便被这种学说深深吸引。
当时在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少得可怜。
并且要想真正按照“马克思主义”理念来救国救民,还得需要去德国这个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考察学习。
为了国家,他毅然放弃了得之不易的官职,前往德国进修。
当他来到德国之后,朱老总进入了哥廷根大学。
在这里,他认识了傅聪辉,两人一见如故。
傅聪辉当时抱着实业救国梦想来到德国。
而朱老总则是为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两人一个钻研社会学,一个钻研化学。
同为炎黄子孙的他们,为了救国救民的共同愿望,在异国他乡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傅聪辉热心善良。
他知道朱老总初来乍到,又不懂德语,便在生活上处处帮助朱老总。
朱德在德国故居
朱老总非常感谢傅聪辉的帮助,也称赞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而傅聪辉也十分欣赏朱老总的抱负,他俩私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救国救民的出路。
朱老总欠钱的由来由于多次参与在德国的抗议活动,朱老总成了当地反动势力的眼中钉。
在一次活动中,朱老总被捕入狱。
在狱中,朱老总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被曝光,他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相关组织的努力下,朱老总被营救出来。
德国当局虽然释放了他,但要求出狱后必须尽快离境。
德国呆不下去了,朱老总在组织的安排下,准备前往苏联继续进修。
然而,朱老总在经济上非常拮据,组织在国内的发展不乐观,没法拨给他太多的经费。
朱老总想来想去,只能向在德国的留学生借钱。
当时德国留学生大多都是公费留学,比较清贫,有钱的只有傅聪辉。
朱老总在德国有案底,很多人听说朱老总的党员身份后,为了明哲保身,都选择了回避。
眼下,能筹到钱的地方就只有傅聪辉处了。
傅聪辉平时就很敬佩朱老总的为人,对他的革命理想也非常支持。
眼下朋友遇到了难处,他则毫不吝啬地给朱老总100块大洋。
在当时这些钱已经是巨款。
朱老总非常感动,在拿到钱之后,朱老总坚持着写下欠条,递到了傅聪辉的手中。
并且对他承诺道,假如革命成功的那天,自己还能活着,一定要报答傅德辉的恩情。
傅聪辉依依不舍地握着朱老总的手,他视这张借条为朋友留给自己的珍贵宝物,并真诚地祝福他一路平安。
朱老总与傅德辉重逢两人分别之后,朱老总去了苏联,学成之后便回到国内继续发展革命事业。
后来他终于实现了革命理想,成功解放了全中国,并与党内同志们建立了新中国。
自己也靠着功绩,成为了十大元帅之首。
满怀实业救国之路的傅聪辉在德国深造后,他回到国内接手了家族产业,并在县里开办了一家水泥化工厂。
靠着他善于卓越的经营能力,水泥化工厂生意蒸蒸日上。
然而,傅聪辉在创业路上却屡遭坎坷,先是被当地官员盯上要求入股。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傅聪辉,不想将自己辛苦挣来的财富平白无故地送给贪官污吏,选择了拒绝。
然而,等待他的是官吏的报复,合作伙伴之间的内讧。
最终他的事业受挫,一气之下,他关闭了工厂。
他本来怀揣报国之梦,却不想遭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
本想靠着祖辈传下的基业勉强收租过日子,哪知道后来因为时代的变化。
为了生存,他欠下不少外债,最终开始变卖祖产。
接连受到打击的傅聪辉,开始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靠着一点家产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那张借条,一直被他放在家中。
每当夜幕降临,他便牵挂起朱老总,回忆起当年在德国的美好时光,他无不盼望着与朋友相逢。
然而在那个年代,消息闭塞。
即使当时朱老总已经回国领兵作战多年,他也没有听到赫赫有名的朱老总,还认为他已经牺牲了。
直到开国大典举行时,他从乡邻的口中才得知。
朱老总还活着,并且与毛伟人、周总理等革命先驱站在一起,成为了新中国的领导人。
傅聪辉与朱老总见面后,朱老总激动地握着他的手。
这一别就是20多年,昔日的朋友相逢之后,便有很多说不完的话。
他们各自讲起之后的人生经历,朱老总在听到朋友回国之后的凄惨命运之后,更是非常同情。
朱老总知道傅聪辉有才有德,为了兑现当年他写借条的承诺,朱老总对傅聪辉表示。
当初向他借得这些大洋数目,一时间也换不上,不如帮他找到新的工作,以此来报答他的恩情。
在朱老总的安排下,傅聪辉得到了四川工业厅的一份工作。
后来,傅聪辉来到西南工业部队,从事着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失意的傅聪辉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他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梦想,用自己的余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朱老总和傅聪辉的友谊是真挚感人的。
真正的朋友是当一个人身处低谷时,能对自己慷慨解囊的那一位。
那张泛黄的借条,承载了两人纯真的情谊。
尽管朱老总没有悉数还上当初借的钱,却为国家举荐了人才。
让曾经的朋友有了人生着落,堪称伟大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