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他是开国将军,多年来征战沙场,为党、为军队、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授衔后不久,他便提出了一个令众人感到震撼的决定:回老家当农民。面对领导的挽留,家人的不解,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回到农村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0f285545957b8111d692d69ef1e979.jpg)
在农村生活了几年后,他完全融入其中,成了种地能手。有一次在干农活时,将军被一名小干部给训斥了。原因是,将军没有按着计划好的种植标准来。当小干部认出将军后,将军直接让小干部亲自下地种植。后来如何了?
将军不当当农民,领导、家人从不理解到全力支持1927 年,甘祖昌毅然投身红军队伍,随后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作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军人,战场上的他指挥若定,奋勇杀敌,尽显英雄本色。当部队接到解放新疆的重任时,甘祖昌毫不犹豫地率领部队奔赴环境恶劣的新疆地区,出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默默奉献。
1951 年初,甘祖昌在一次外出办公途中遭遇意外,头部严重受伤。军区党委出于对他病情的考虑,决定在新疆某地为他修建一幢房子,安排他长期疗养。然而,甘祖昌果断拒绝了这一善意的安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e104359b3333974d4230836d518ec5.jpg)
由于大脑受过重伤,甘祖昌深知自己已不适合继续担任领导工作,于是向组织郑重提出回家乡当农民的请求。他的报告递交到军区后,新疆军区领导王震和王恩茂纷纷劝说,希望他留职休养,等身体康复后再工作。但甘祖昌心意已决,再次拒绝了领导的好意。
有人劝他:“如今农村条件艰苦,过去南征北战吃了那么多苦,革命胜利了,不当官享享清福也在情理之中。” 甘祖昌却坚定地回应:“共产党员不能只想着享受清福。” 在他的坚持下,1957 年,他的报告终于获得批准。
在此之前,甘祖昌和家人提及此事。妻子起初十分不解,但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回到老家后,乡亲们从最初的疑惑、惋惜,逐渐转变为坚定不移地支持甘祖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5c0ad9022cdde0f440f489a348bbaa.jpg)
甘祖昌的二弟甘森昌比他小三岁,和二弟媳都是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农村人。自从甘祖昌参加革命离家后,甘森昌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50 年代初,甘森昌被评为江西省劳模,当时有政策可以安排红军家属在省城工作,可他因放不下家中老母亲,毅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经过一番彻夜长谈,甘森昌终于理解了大哥的想法。此后,甘祖昌忙着地里的农活,妻子则在小学教书,两人年幼的孩子便由甘森昌夫妇帮忙照顾。
将军干农活时被干部训斥,被认出后将军开始批评指正春播时节,村里无闲人,甘祖昌带着孩子们来到农田。一个后生喊道:“祖昌伯,你来给我们站岗了?” 甘祖昌摆摆手说:“没事,放心干。” 后生高兴地说:“有您撑腰,我们不怕!” 甘祖昌严肃纠正:“不是我撑腰,是真理。”
原来,大队支书此前向甘祖昌诉苦,公社规定了插秧的统一规格,三寸 × 七寸或四寸 × 六寸,违反者将被严肃处理。支书担心依此规格会导致粮食减产,处于两难境地。甘祖昌刚回农村不久,对于种地的事还需要学习了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ea1bb947639a93f43efcc6b33e8165.jpg)
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社员群众对这些尺寸有什么看法?支书如实回答说,大家都是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人了,都觉得这两个尺寸太小,在田里连腿都挪不开。支书还小声地说:“这就是没深入调查,典型的官僚主义产物呀!” 甘祖昌觉得支书说得有道理,不能盲目地按照规定干。支书得到了他的支持,胆子也壮了起来,于是便有了之前后生和甘祖昌对话的那一幕。
有一天,甘祖昌像平常一样在田里干活,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喊道:“你是哪个生产队的?胆子可真大呀,莳田都不打格子。” 甘祖昌转过身来,刚才训斥他的公社干部认出是甘祖昌将军后,立刻连连道歉:“哎呀,是甘祖昌将军啊……” 甘祖昌对他说:“三寸 × 七寸,你来按这个规格莳。”
这位公社干部赶紧脱鞋下田,一通忙活之后,却把地种得歪七扭八的。甘祖昌趁机教育他说:“你看,按照这个尺寸,连脚都不好挪,苗也栽不稳,肥都施不了。” 这位干部经过这次实践,也发现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他向甘祖昌承诺,会马上回去向上级领导反映。甘祖昌在谈话最后提到:“毛主席曾告诫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b9bc365520a927cfd4cee8173e0c7f.jpg)
甘祖昌对那位公社干部的教导,并非有意针对他。甘祖昌就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党员,从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中便可见一斑。
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成家多年,一家几口仍住在旧房子里,生活并不宽裕。彼时,村里多数人家都已盖上新房。甘祖昌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流汗,每年还拿出大量钱财发展集体事业,为何却不给自己的儿子盖座新房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4783f5998bf9947261630e1cefd43b.jpg)
面对疑问,甘祖昌坦然地说:“钱是国家发给我的,用于革命和建设理所当然。留给孩子,让他们坐享其成,这是不应该的。最重要的是留下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让后代去发扬光大。” 正因如此,甘祖昌始终没有拿出钱来帮儿子盖房。
甘祖昌一直将 “艰苦奋斗” 作为家训,要求代代相传。他早早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那时,家中不论男女,除了上学,都要和农家孩子一样干农活。甘祖昌还会给孩子们制定任务,设置奖惩机制,每月表现第一名的给予奖励,最后一名则会受到批评。
在穿衣方面,甘祖昌也有严格标准,要求一件衣服至少穿三年。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干农活频繁,衣服很容易刮破。衣服在孩子们之间传着穿,上面满是补丁。而这些补丁,都是甘祖昌在油灯下,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补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51f4f069ee40eb59bd11329d13bfbb.jpg)
甘祖昌戎马半生,解甲归田后扎根乡村。从将军转变为农民,这需要何等广阔的胸怀。他一心为公,极少为自己考虑。钱财仅够维持家人基本生活,大部分都慷慨捐出。在他的人生中,“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得到了完美诠释。在甘祖昌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传承他的精神,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 。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