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教我口诀:"白苔看虚实,黄苔辨寒热,胖大分寒热,裂纹察津液"。
大家好,我是中医人五行墨客。前些天,我陪一位老中医张老先生出诊,诊室里来了一位面色苍白的女士。她撩起舌头时,张老眉头一皱:"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如积雪,这是典型的脾肾阳虚啊!"

这位女士姓王,常年手脚冰凉,连夏天也得穿秋裤,还总说"嘴里像裹了层棉被,啥味道都尝不出来"。张女士的舌头像泡发的馒头,边缘被牙齿咬出月牙形的印子,舌苔厚腻得能"刮出雪片"。
张老边把脉边问:"最近是不是总腹泻?早上咳白痰?"张女士连连点头。这让我想起《景岳全书》记载的"脾阳虚则舌淡胖,肾阳衰则舌润无华",她的舌象正是"阳气被困"的典型写照。
从舌象看"阳气三重门"现代人熬夜加班,如果心阳耗损(劳心过度),心火不足无法温煦脾土,就像"火炉熄了,厨房的锅就炖不热"。
若是长期吃凉拌菜、冰西瓜,则会脾阳不足(饮食失节),寒邪直中太阴,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上泛成舌苔"。而肾阳衰微(久病伤根),就像大树根部腐烂,再茂盛的枝叶也会枯萎,肾阳虚则"舌体失于温煦,胖大无神"。

教大家鉴别诊断:四步排除"假象"
湿热舌:舌红苔黄,像被火烤过的木炭,伴口苦尿黄。
阴虚舌:舌红少苔,像干裂的红土地,常伴盗汗失眠。
痰湿舌:苔腻如积粉,但舌体可能偏暗紫,多见于肥胖人群。记住这个口诀:"白苔看虚实,黄苔辨寒热,胖大分寒热,裂纹察津液"。
张老开的方子叫附子理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原方为:附子(制)3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砂仁6克。

他说这方子藏着三重玄机:首先是附子加干姜。"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附子似冲锋队员直捣寒邪老巢,干姜如后勤部长持续供能。然后说党参加白术——"参术为伍,补气健脾如筑堤防",防止水湿再泛滥。最后是茯苓和砂仁——茯苓"利水不留湿",砂仁"行气不破气",让补药不滞胃。
经过7剂药后,张女士说"舌苔像化雪般变薄,早上咳痰少了半碗"。于是,张老调整砂仁为9克,加强理气。
14剂药后,王女士舌边齿痕减轻,舌尖出现"一点红",如同"冻土下冒出新芽"。张老遂加黄芪12克,补气生血。最后,观王女士舌体恢复粉嫩,且能尝出橙子酸味,张老笑着说"阳气已能上达舌窍"。

《脾胃论》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老常说:"每天刷牙时,顺手照照舌头——淡红润泽如含朱砂者,阳气足;胖大苔厚者,该温补了。"您是否也发现舌苔变厚、舌体肿胀?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舌象故事。
(注:文中剂量仅供参考,需遵医嘱,如有不适,建议下线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