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一生中,曾两次在军事领域小试牛刀,结果岂止是让人惊艳

青峰人物志 2024-12-17 14:38:31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国学子们出国留学的热潮。华罗庚的学生袁传宽也加入了这股留学的热潮之中,前往美国留学。

1990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陈树柏教授一起去拜访了前国民党中统要员蔡孟坚将军。此时的蔡孟坚已经85岁,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有多年。

图:蔡孟坚,江西萍乡人,国民党中统少将,1905年生,2001年去世于美国,享年96岁。

蔡孟坚,江西省萍乡市人,1905年出生,早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经济系,后又留学日本并获得了东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学历,回国后加入国民党中统,是国民党一位著名的特工人员,经历了民国时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改变中共历史走向的“顾顺章被捕叛变”一事,他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1931年3月,顾顺章就是他在汉口抓捕的。

蔡孟坚听说袁传宽从中国大陆来,是一位有为的青年学者,还是研究数学的,于是兴趣来了。

“你知不知道大陆有位很有名的叫华罗庚的数学家?”蔡孟坚问道。

“我知道,华先生是我的恩师。”袁传宽答道。

望着眼前这位青年学者,蔡孟坚朗声哈哈一笑道:“我与华罗庚是五十年的老朋友了。”

袁传宽一听,颇感诧异,眼前这位年近九旬的前国民党中统特工怎么会和自己的老师、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是老朋友呢?

接着,蔡孟坚便聊起了上世纪40年代初在抗日战时期他所亲历的关于华罗庚的一件传奇往事。

凭一支笔与一沓稿子,华罗庚神奇地破译日本绝密军事密码;

图:1937年,时年27岁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的华罗庚

1943年,正是我国全民抗战最紧要的关头,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等人应邀来到了江西的庐山。

华罗庚等人此行上庐山,是应国民政府的邀请,商讨研究我国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并接受出访美国前的集训。

华罗庚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来到了庐山的消息,很快被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的俞大维所知。

图:俞大维与其夫人

俞大维,1897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是中国当时知名的弹道学专家。此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又在德国柏林大学专攻物理和弹道学,他在数学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其曾外祖就是“晚清四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此时,俞大维也正好在庐山,于是他连忙来拜访华罗庚先生。他们交谈了一会,俞大维就说:

“最近日本人的军事密码一在都破译不了,好几个月了,仍然没法破译,不知道华先生能不能助一臂之力。”

“可以试试看。”华罗庚很爽快地答应了。

俞大维接着问:“要不要把前面做的工作拿来看?”

华罗庚答道:“那就不必了,但是需要最近截获的密电。”

大喜过望的俞大维马上派人把截获的一批无法破解的密电送来了,这些密电上是许许多多的数字。

接过密电的华罗庚随即回到住地房间投入到密码破译的工作中。

密码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它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需要破译者在那些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如同天书一般的数字中,找到其规律上的蛛丝马迹。

这些数字在经过层层加密后,即使对方截获,也很难在短期之内破译。事后即便破译了,但是其军事时效已经过去,也形同一张废纸,起不到丝毫作用了。

此次庐山集训,蔡孟坚作为赴美考察代表团中特别安保人员正好与华罗庚同处一室。

由于怕影响华罗庚的解密破译工作,蔡孟坚只得天刚黑便上床休息,但是睡又睡不着,又不好起来活动,只得半睡半醒躺在床上煎敖度夜。

华罗庚则凝神于密电之上乱七八糟杂乱无章的数字,一支烟接一支烟抽着,无丝毫睡意。

图:工作中沉思时的华罗庚

他仍然在灯下一次次的比对、验证,偶尔在纸上写写画画。

蔡孟坚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华罗庚进了卫生间,这时蔡孟坚也起床了,发现华罗庚的桌子上全是烟头。

没过多久,华罗庚从卫生间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摞手纸,对蔡孟坚道:

“蔡将军,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没有时间重抄,能不能请你拿去交给俞署长,我现在去睡觉了。”

接过这一打手纸后,蔡孟坚十分谨慎,连忙放进自己的公文包,夹起包就走了。

蔡孟坚一到俞大维的住处,俞大维就大步迎了上来,问情况怎么样。

来不及回答,蔡孟坚赶紧从公文包中取出这些手纸交给俞大维。不等坐下身来,俞大维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位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的高材生,本身也对数理逻辑造诣很深,伏案阅读了一会儿,便读懂了华先生的手稿。只见他高兴地一拍大腿,连忙起身,立即通令下属,火速按华教授指教的方法破译最新截获的密电。

由于华罗庚熬了一夜,此刻正在休息,蔡孟坚不好返回自己住室,只好留下与俞大维继续聊天。

就在二人聊天的过程中,译报员就将破译的密电送了过来,内容是日本军机要轰炸昆明的详细计划。

蔡孟坚接过俞大维递过来的电报扫了一眼后,马上起身告辞。

俞大维说道:“兄弟还要去跟蒋委员长报告,就不远送了”。说完朝庐山蒋介石庐山官邸“美庐”走去。

作为此事的历史见证者与旁观者,蔡孟坚感叹道:“华教授真了不起,当时是立了大功的。”

与袁传宽聊了近一小时的蔡孟坚,虽然此时已年近九旬,却丝毫不见疲倦之态。他沉浸在对这一传奇往事的回忆之中。

接着又讲道:“由于华罗庚的破译,昆明那次日本飞机的轰炸基本上没有人员牺牲,损失很小。蒋委员长知道后,十分高兴要见他。于是我又陪着华教授去的庐山牯岭,见了委员长,委员长特赠送了一桢他的相片给华教授。”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这张照片给华罗庚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使得他三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未能通过,直到1979年,华罗庚已经年届70岁时,才由上上一次组织过问排除阻力,完成了华罗庚先生后半生的人生心愿。

图:工作中的华罗庚

1967年,在那个非常年代,研究理论数学不被看好,被认为对国家经济建设应用不大。于是袁传宽一度想放弃研究数论转而想学习应用数学。华先生鼓励袁传宽道:

“数论有大用呢,当年抗日战争时我就用缪比乌斯函数破译过日军的密码,你不要放弃。”

华先生顿了顿,又说:

“你一个人认为它有用没有用,来肯定或者否定一个理论是非常片面的。可能你觉得它没有用,但旁人就用得很好。现在大家说数论没有用,你可千万别信。”

事实证明华罗庚教授的话是正确的,作为世界数论领域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作者的华罗庚,在其后半生,他在军事领域又一次小试牛刀,不仅震动了苏联科学界,也将一举使得国际上各国试射导弹的安全公示规则作了改变。

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以一张苏联公布的“曲线四边形”图,准确计算出了苏联洲际导弹导的发地之地;

图:工作中的华罗庚

1965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准备试射一次洲际导弹,以便向美国展示实力,同时震摄北约。

这次导弹的落地点是太平洋上邻近白令海峡的一块区域。

依据国际贯例,导弹试射落于公海必须向国际社会发布警示公告,警告各国船只届时务必绕开这片海域,以免出现意外。

为了弄清苏联洲际导弹发射地点,美国与欧洲英法德都派出了间谍搜集各种情报,最后也是雾里看花,一无所获。

正当他们一愁莫展之际,中国却对外发声指出了导弹发射井地点就是俄罗斯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的一处山脉,并公布了导弹发射距离,以及飞行速度、高度等重要参数。

这一下子不仅苏联震惊了,连美国也吃惊不了,他们不知道中国怎么知道这些绝密信息数据的。

这一切都比华罗庚教授有关。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也很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我国对苏联的防范心也十分强。

此次苏联发射导弹,除了向美欧秀肌肉震摄他们外,其次也有向中国发出警告的心态。

因为那时中苏两国关系已经降至了冰点,还曾多次扬言要对我国的核武器等重要军事设施进行“外科式手术”。所以,苏联一公布试射消息后,我国中央高层便高度关注上了。

这时我国的原子弹首次试爆才过去一年,但是远程运载发射火箭还一时三刻研发不出来。为了警戒苏联,于是将这些结果对外公布了出来。

这些绝密数据从哪儿来的呢?

答案是从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那儿得来。

原来,华罗庚依据苏联公布的曲线四边形基于球面投影于平面上的曲线四边形计算得出来的。

图:曲线四边形

华罗庚先生根据苏联所公布的曲线四边形(如下图)ABCD四个点的经纬度计算出四条曲边的长度,再将其逆向恢复到球面上,则曲边AB和CD是大圆之弧,曲边AD和BC则是同心圆弧。

球面上半经最大的圆,即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在球面上,两点之间最短曲线就是它们的大圆的劣弧,相当于平面上的线段。

设想大地是平面,那么AB、CD是线段的话,BC和AD是以O为圆心的圆孤。这样一来,圆心O点就是导弹发射位置。

当然,实际计算中要复杂很多。

基于这个原理,华罗庚运用多种数学方程式进行验算推理,最终准确计算出了苏联洲际导弹发射基地的准确位置——就在乌拉尔山区某个山脉。

除了位置,华罗庚先生还运用各种数学理论公式把这枚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高度、飞行轨迹等重要参数,都一一计算了出来。

这件事不仅震惊了美苏及西方各国,而且大涨了中国人的斗志,也警示了苏联。

华罗庚先生以一笔一纸,凭一人之力一箭三雕,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力量。

从这以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在试射导弹时,在标注试射公告时,不再以“曲面四边形”公示导弹落地区域了,而改用四个点的经纬线坐标。

这以后,华罗庚的名声在西方数学界传得更响了,人们对这位传奇数学家充满了好奇心。

文章结语与回声

1978年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全面打开了国门。

次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纷纷邀请华罗庚前往该国访问讲学,以愿亲眼一睹这位中国传奇数学家的风彩。

图:华罗庚与助手在一起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欧洲各国邀请开始访问了英国、荷兰、法国、西德,历时八个月之久。所到之处,华罗庚受到各国给予的极高礼遇,演讲会上也往往掌声如雷鸣暴雨,经久不息。

在法国访问期间,正好赶上了华罗庚先生69周岁生日(注:华罗庚生于1910年11月12日),一位法国数学家在家里举行宴会欢迎华罗庚的来访,桌子上并放了一个大蛋糕,插满了69支蜡烛。

华罗庚先生一进门,看到大蛋糕后愣了一下,众人都微笑着望着他。这时他才记起,原来今天是他69岁的生日。

按照传统,华罗庚应当一口气吹熄所有蜡烛。

华罗庚生先必竟是69岁的老人了,他深吸了一口气,华老开始吹蜡烛,刚吹灭几根,他却发现蜡烛一下子全熄灭了。

华老侧首一看,原本是法国科学部前部长正跪在地上,帮他一起吹蜡烛。

华罗庚非常感动,连忙伸手去搀起他。那位部长却说道:“相比起您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能为你吹蜡烛才是我的荣幸。”

华罗庚先生回国后不久,美国便开函邀请华先生早日访问美国。

1980年8月至1981年2月,华罗庚应邀访问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讲学。半年中,华老访问了美国26所大学,演讲了38次,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回国后不久,华罗庚随即收到消息——自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大会上以全票当选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华罗庚因此成为美国科学院自成立120年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不久,他又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回国后,华罗庚在国内忙碌几年后。1985年6月,他应日本科学院多次邀请决定前往日本访问。

在日本其行程排的很满,多天的访问,让华罗庚先生身体上有点吃不消。

6月12日,临近回国之际,华老又应日本东京大学之邀作学术演讲。

原定45分钟的演讲因为中间的掌声被延长到一小时,当演讲结束后,华罗庚正准备接受鲜花时,他的手忽然垂了下来,向后一仰,悲剧发生了。仅几分钟京都大学医学院院长赶来后,亲临指挥抢救。不一会我国驻日本大使也赶到了现场,在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后,医疗抢救小组宣告华罗庚教授因心脏大面积坏死,抢救已经无效。

图: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先生在日本东京大学做演讲,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张照片

一代大数学家,全球数学界景仰的传奇人物华罗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倒在了学术演讲的讲台之上,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他曾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科学的发达,无私无悔地为人民奋斗了一生。作为“人民数学家”,他那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正是那一个时代的象征与奋斗不屈的缩影。

0 阅读:28
青峰人物志

青峰人物志

分享传奇人物故事,品读人间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