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快马加鞭完成了十余辆车的音响测试,除了传统豪华品牌的音响表现,我们也将目光投向新势力品牌在音响上的动态与创新。
如此一来,我们的榜单中不论在价格,还是车型上的覆盖面都越来越大,而且也测试了不少汽车品牌的自研音响。
以下是新鲜出炉的4月最新的汽车音响TOP 20 排行榜,先来一睹为快。
正如我们之前在视频中曾提到过的,在经过了一个季度的摸底测试后,我们决定对AudioLab 2.0的评分标准进行一些微调。
经过调整后,音质水平、环绕氛围、音乐生态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占比调整为5:3:2。
之所以进行这番调整,是因为我们认为音质水平和环绕氛围更能反应出一台车的音响“硬实力”。对于听音有追求的车主们来说,这两项的表现更值得关注。
接下来,我们也借着这次机会和各位分享一下,AudioLab 2.0具体考核了汽车音响的哪些能力!
音质水平
低频的下潜和量感主要是针对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最低频率,低频声音的强度和丰富程度进行测评。
下潜深度决定了音响能否还原出极低频的声音,量感合适能让声音更饱满、有力,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冲击力,过量则会使声音变得浑浊。
简单来讲在播放一首重低音较多的电子音乐时,好的音响能让你清晰地感受到强烈的鼓点,仿佛能 “震” 到你的身体,这就是低频下潜深且量感足。
而如果听不到明显的鼓点,或者鼓点声音很弱,就是低频下潜不足或量感不够。
高频对于声音细节还原度以及增加整体层次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所以在我们的测评体系中,高频延伸以及高频衰减都被纳入考量。
良好的高频延伸可以让声音中的细节,如乐器的泛音、人声的齿音等清晰呈现,增加声音的明亮度和通透感。而合理的高频衰减能避免高频过于尖锐刺耳,使声音更柔和自然。
比如在播放古典音乐中的小提琴独奏时,能听到琴弦振动的细微声音和高音部分的华丽音色,这是高频延伸好。
但如果听一些女声歌曲时,觉得高音很刺耳,就是高频延伸过度且衰减不合理;若听不到高音部分的明亮音色,就是高频延伸不足。
最大声压决定了音响能够达到的最大音量。如果最大声压不够,那么通常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音,会很大程度影响音乐听感效果。
环绕氛围
均一表现在轿车、SUV、以及MPV车型上是比较能拉开差距的一个维度。
车内空间大小,内饰排布等等都是影响因素,但是均一表现好的音响系统能够适应各种车型的特点,在不同车辆中都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听觉体验。
目前我们的成绩,主要是通过前排主驾位和后排老板位的粉噪采样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后得出的结果。
在针对车载音响对于全景声以及高码率音频的解码能力,我们通过独家的三段高难度测试音频(7.1.4全景声、高码率母带、编码彩蛋)来进行考验。
不过或许是因为难度太高,目前还未有车型能够将三段音频全部都成功解码,期待未来能有某辆车挑战成功。
立体声场则一般通过左右声道的声音差异,在听众面前营造出的一个具有宽度、深度和高度的虚拟声音舞台,让听众感觉声音中的各个元素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布。
这在我们的测试中,也会通过特定设备和测试音源,来进行相关延时和准确性测验。
音乐生态
车机的影音娱乐生态是我们认为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中有着显著差别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
在音乐资源方面 ,除了车机提供的主流音乐平台的数量,是否有开发独有的音乐音源软件,或者特殊音效专区都是考量的一部分。
例如乐道L60在独家的NIO沉浸声中,还特别设有“杜比全景声专区”和“黑胶专区”。
搭载鸿蒙座舱的阿维塔,也在音源上有着突出表现。比如华为音乐中支持的“Audio Vivid”音频,在环绕体验上就十分特别。
至于音乐品质方面,在SQ无损音质已经成为常态后,我们将Hi-Res、至臻母带、臻品音质等新格式音源也纳入了考量。
最后在全景声方面,考虑到7.1.4全景声已经快被新势力卷成了标配,因此我们也同步增加了考核的难度。
比如在7.1.4全景声的基础上,是否能提供WANOS全景声、杜比全景声甚至杜比视界等更优质的影音体验,将会成为新的重点。
伴随着车企们在汽车音响领域不断升级的节奏下,AudioLab也会不断升级,为大家带来更加全面的测评内容。
最后,关于汽车音响,你还有哪些最关注的方方面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