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守孝太麻烦?多地兴起“一日葬”,老人过世孩子一天就埋完走人

笑阳探社会 2024-10-27 19:38:47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似乎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守孝,这个原本象征着子女对长辈最后的敬重与哀悼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显然变得越来越麻烦了。

这几年中国各地兴起了“一日葬”,顾名思义,所有的葬礼的繁琐程序全部集中到一天搞定。

不少人发出感慨:“老人一过世,孩子们一天就把葬礼办完,连守孝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这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孝子贤孙”难道都消失了?

一、先聊聊中国“守孝”的历史

要说守孝,我们就必须先说孝。孝,就是孝道。

古人甚至还有关于孝道的各种教化,比如历史上最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故事,“卧冰求鲤”的王祥。

据说他的继母对他很苛刻,有一次继母病了,要求他冬天在冰上抓鱼。

他二话不说,脱了衣服就躺在冰上,感动得冰块自己裂开了,跳出来两只鱼。

继母吃了那两条鱼,病就自动好了,继母对他也改变了看法。虽说这故事有点夸张,但这反映了古代对孝道的极高要求。

继母对王祥并不好,但继母要吃鱼,王祥还是尽自己所能,给继母抓到了鱼,那个鱼自己跳出来,就说明,王祥的那颗孝心,感动了天地。

天地倾情于王祥,才让鱼跃出水面,变成继母的治病良药。这个故事被收录在《二十四孝》中,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只是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的统治是非常有用的,它对人们关于孝的教育做到了极致,比如这里出现的甚至是继母。

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是你的长辈,你都应该尊重,都应该以命相向,哪怕对你不好。

古人在父母生前就如此守孝道,那父母过世后,就规定了一个专门的丧葬形式,叫做守孝。

可以看到,守孝是包含在孝道里的一个方面。

守孝是丧葬礼仪,而孝道可是不分场合的,不论是在父母生前,还是父母去世后,孝都是小辈应该遵守的。

守孝,在中国古代可是个大事情,所谓“不孝有三,不守最大”。

当然这是我们把谚语改动了一下,但仔细想想这其中的道理,是否是这样?守孝才能有孝,不守哪来的孝,守不住还怎么孝。

按照儒家礼仪,父母去世后,子女不仅要为父母举行隆重的葬礼,还得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不能穿艳丽的衣服,不能参加娱乐活动,甚至还要在家为父母守灵。

古人把孝道看得极重,觉得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列祖列宗。

从中国封建礼仪里就流传了很多关于孝的礼仪,社会上也逐渐把这些所谓的教义都夸大了。

尤其是葬礼方面的,古人规定孩子必须为父母守孝三年。

但你仔细想想,现在谁还能做到辞职守孝三年?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养家糊口都来不及,别说三年,三天恐怕都没那么多人能腾出时间来。

所以,这种形式就发生了改变,是什么样的改变呢?

二、守孝变迁,从三年到三天,再到一日

进入现代社会后,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守孝的时间也从原本的三年逐渐缩短。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很多家庭的丧葬仪式已经从过去的七天、四十九天,压缩成三天甚至更短。

那守孝三年就完全没了?也不是。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传统观念仍然比较强的地方,守孝的时间依然较长。

只是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加快,很多传统习俗在大城市的家庭中已经难以保持。

再加上现在医疗进步,老人生前常常会提前和子女商量自己的“身后事”,有的甚至提前就把葬礼安排好。

这也让子女们不必再为葬礼劳神费力,只需要在老人去世后按照计划走一遍流程,而这“一日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日葬”现在有多火呢?可以说,你见到的每一个回家的年轻人都差不多是这样操办的。

“一日葬”,顾名思义,就是葬礼从头到尾在一天内搞定。

长辈去世后,子女们当天就会组织葬礼、火化、下葬,甚至连守灵的仪式都省了。

这种方式不仅简化了丧葬流程,也极大减少了时间和金钱上的支出。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高效、节省时间的选择。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一日葬”表示不满,觉得这样的仪式过于草率,缺乏对逝者应有的尊重。

尤其是一些老一辈的人,觉得这种做法是对传统孝道的背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间的紧迫性,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这种方式。

你看,葬礼这件事,似乎已经从“表达孝道”变成了“如何更高效、更方便”。

特别是在经济压力和社会节奏的双重夹击下,人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现实”。

好像人们已进入现代化的互联网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快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人生中最大的三件事,出生、成立家庭、死亡。

如果单单从成立家庭这个角度讲,从前人们常说从前车马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

那时候一辈子也见不到几个人啊,而且以前人的寿命很短,都见不到意中人就死了。

现在人的寿命长了,人也多了,交流更方便了,到处都是意中人。

当然我们这是开个玩笑。

从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生命中的三件大事没有变过,但是他们的形式确实变化很大,所以葬礼的形式改变是必然的。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世界范围内的葬礼形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因为全球化、现代化的推进,很多国家的传统葬礼也在经历简化的过程。

以日本为例,他们的葬礼虽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仪式,但也在向简约化发展。传统葬礼想必我们也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过,非常繁琐,得好几天。

现代社会,日本葬礼越来越简化,像是火葬,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火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而且日本还有个非常多的现象,叫做“无主葬”。

“无主葬”就是那些没有子女或亲戚的人,或者是不想让子女亲戚为自己的葬礼所劳累的人。

他们去世后,会有专门的公司代为处理后事,按照遗嘱的话,一般是不举行葬礼,也不要永久性的墓碑。

这种“无主葬”的现象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很多人老了甚至没有亲人可以为自己守灵,或者不想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守灵。

再看看美国,很多人选择绿色葬礼,既环保又节省开支,而且不用那么多繁琐的过程,仪式都是几个小时就结束了。

当然,还有不少人选择“海葬”,直接把骨灰撒入大海,和自然融为一体。

三、如何看待?

世界都是这个越来越简化的趋势,那么中国的葬礼,到底是该坚持传统,还是需要改变?

这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观念不同,葬礼的方式也应该是个体化的选择。

对一些人来说,传统的葬礼和守孝代表了对逝者的敬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简化葬礼、甚至选择“一日葬”,则是一种务实的决定,不影响对逝者的怀念,只是换了种方式去表达。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最后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这还叫孝顺吗?”

但也有人说:“葬礼搞得再隆重,人死了也感受不到,重要的是生前的陪伴和关爱。”

其实,中国人讲究的是“孝”,而不是“孝道的形式”。

与其在老人去世后费心思搞一个大场面,还不如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陪伴、多关心,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再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孝子王祥的故事,这种方法是我们不提倡的,因为有危险性。

寒冬天气躺在冰面会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做的只是顺利捕到鱼,不管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就行了。

结语:

说到底,葬礼只是一种形式,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亲人的感情与怀念。

无论是选择传统的守孝,还是简化为“一日葬”,只要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与感念,都不失为一种表达方式。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压力和现实考量。因此,我们也许应该用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丧葬习俗的变化。

毕竟,孝顺与否,最终还是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最后的那一场仪式。

就像一句网络流行语说的:“不要等到最后才哭天喊地,说自己多爱父母,平时不多关心,葬礼搞得再隆重、守孝再长时间也没用,父母早已听不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卧冰求鲤百度百科

文史丨守孝三年和无后为大:面对服丧期生育难题,古人怎么办?

2023-12-18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中国古代父母死后服三年之丧,是真的穿孝服三年吗?

2021-04-07 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1

笑阳探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