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试出了市场的极限不是50亿,院线想赚钱就不要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这预示着《流浪地球3》可以向着百亿进发,尽管分成了上下两部,但要超越《哪吒2》的成绩太难了。
我打心底里希望超越,好片之间的良性竞争对谁都好,有文化的文化工作者之间的互相挑战可以让遗老遗少们睁眼看看观众到底喜欢的好东西长什么样。
可还是要泼一泼冷水,这个任务太艰巨,《球3》恐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是说质量不行,郭帆多年打磨,精益求精,不可能拍一部烂片给大家,难在其他方面。
首先是通俗易懂且有趣这一点就阻碍了超越。
看《哪吒2》之前根本不需要做什么观影准备,甚至都不用看第一部,直接买票进场就能看懂,故事不晦涩,设定一目了然。
喜欢看喜剧的有小品+相声式的片段,喜欢看温情的有父爱母爱的呈现,喜欢看动作的有大篇幅的打斗场面,喜欢看下克上的有“我想试试”,喜欢看世情的有申公豹,喜欢磕cp的有藕饼,喜欢美颜的有敖光、敖闰,基本做到了老少咸宜。
反观《球3》很难如《哪吒2》一样照顾到所有观众,对观众的理解很友好。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球3》的剧情但根据《球2》来推断,《球3》肯定有观影门槛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看明白其中的点。
再加上郭帆又喜欢把元素都塞的满满当当,导致观影时很累,没有休息的间隙,节奏上与观众的习惯不符,没有做对减法,显得有些冗长臃肿。
如《球2》一开场就有太空电梯,飞机大战,这在其他科幻片里都是重中之重的关键情节,但郭帆毫无保留的放了出来,因为后面还有更刺激的应接不暇的片段。
不像《哪吒2》,闯三关中的第一关土拨鼠其实就是导演留给观众的尿遁时间,预告片里都不藏着掖着,还有最后藕饼大战三龙,纯粹的动作展示,不做剧情推动,这是饺子让观众思考的空档,可按照《球3》的调性显然不会有这样的安排。
再说了,要想高票房了,路人多进场,路人看片的基本诉求是什么?轻松幽默,全民参与。
《哪吒2》在陈塘关被屠之前都热衷于搞笑,无论是开篇的重塑肉身,中间的闯两关,过程中穿插的正版盗版哪吒,以及著名诗人的随口吟来,都正中下怀。
而且“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的浑身掉渣渣”这类魔性rap与石矶娘娘的豁达积极还能让大家互动起来,无疑加快了影片的出圈也助推了票房,让该片具有了好玩的属性。
《球3》作为严肃题材的硬科幻,几乎无法让其去迎合市场做一些《哪吒2》的改变,否则严谨性和科学性就弱化了,反倒不是好事。
适当在片中插入一些插科打诨的情节倒是可以,但必然不能跟《哪吒2》一样,片子一半都是喜剧,拍片思路不一,受众面自然不广。
众所周知,凡是全球流行的文化必须简单明了,如果一部作品有许多条条框框,在传播上掣肘就会变多,《球3》便是如此。
其次是不如《哪吒2》全民向。
通过二者的受众年龄占比对比图可以看出,《哪吒2》中老青三代观众都占了,相对来说差别不是很大,20-39岁这三个年龄段几无差别。
而《球2》的大部分观众都集中在20-29岁,下不去也上不来,观影人群的不对等进而让观影人次不好创纪录,寄希望于三刷四刷太难了,这群人毕竟是少数。
再看地域分布,《球3》是春节档上映,大多数人返乡,三四线城市就成了大票仓,《哪吒2》下沉做的非常好,基本与二线城市持平,但《球2》却没有这个优势,《球3》同理,超越条件又减少了一项。
最后是ptsd太多,叠甲再多也无用。
《球3》有吴京、刘德华、郭帆,是战狼也是主旋律,自然会遭不少人恨,哪怕未上映就已经有冒头者叽叽歪歪。
《哪吒2》没有真人参与都有人挑角度各种黑,黑不动就捧杀,说什么丑化中国神话,胡编乱造,何况《球3》这种buff在手的影片。
如《球2》中沙溢的一句“50岁以上出列”都能批判到现在。
什么规训、道德绑架全扣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都不行,宣扬东大才是全人类的中流砥柱,价值观严重错误。
以至于点燃木星计划是以色列率先提出的,他们都要问一下“我可以说我不喜欢《流浪地球》吗”,当然可以说,因为我国还没有出台《反不喜欢流浪地球意识法案》。
虽然《哪吒2》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但与《球3》届时一定会有的大规模团建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阴兵、数字生命、《满江红》粉圈、香蕉人、殖人早就等着这场狂欢了,再次重复他们“一场睡了七八次”的话术,《球3》的公关团队任重而道远,观众更需擦亮眼睛。
不过,就算超不了《哪吒2》也不要紧,天时地利人和不是每部电影都能遇上。
《哪吒2》的前一年烂片荼毒,同档期又没有能打的,没碰上减肥的热辣滚烫,腌臜的满江红,所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但能够超越《满江红》也行,当年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酒浅意深
超不过,做不到年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