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执意攻打东吴,只为给关羽报仇?为何在关羽死后一年才行动

紫藤侃史 2024-12-27 13:47:37

三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战役,便有夷陵之战一份,这场争斗发生在蜀汉与东吴之间,是蜀国国运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元221年,刘备带着号称70万的蜀汉军队,浩浩荡荡的向东吴地区出发。

临行之际,刘备将这场作战的目标定在了为死去的关羽复仇。

也只有这个目标,能将蜀汉上下的质疑之声降到最小,凝聚众人的意志,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令人不解的是,关羽在公元220年死亡,刘备是在221年7月发动的攻势,中间的时间差有一年多。

如果是报仇,那么,时间为何要拖延如此之久?

难不成,背后的隐秘不是刘备口中所说的为弟报仇?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当中,刘备完全是一个仁君仁主,无论是在兄弟之间,还是在臣子之中,他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物。

可熟知历史的人都清楚,三国演义内的故事掺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与夸张成分,对刘备这个人物的描述也不例外。

历史上,刘备是同曹操、孙权一样野心勃勃、做事果断的人,而且在心机方面,刘备同样不落下风。

能够从一个卖鞋的底层,摸爬滚打到社会的顶流,刘备的理智与谋略并不像宣传当中的那样不堪,反而有着十足的计谋与规划。

所以,220年关羽被杀害之后,刘备的反应肯定有痛心疾首、意欲报仇的心理。

但作为一个好不容易翻身的雄主,他应该清楚拿着蜀国刚刚建立的底牌,与东吴进行死磕,对一个国家与君主来说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所以,刘备的报仇筹划了一年半之多,最终才成行。

同时,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刘备又于221年5月称帝建国。

这样的操作与快意恩仇的初衷,有着些许不同,将攻击东吴说成是仅仅为了替关羽报仇,似乎太过牵强。

那么,除了为关羽报仇,刘备的内心到底在衡量什么,答案就在荆州。

关羽活着时,荆州在蜀汉的手中能够发挥桥头堡的作用,无论是对东吴,还是对世敌曹魏,都能形成战略威慑。

另外,刘备三顾茅庐不仅请来了诸葛亮,更是获得了“隆中对”安定天下的策略。

在统一天下的谋略当中,荆州处于至关重要的一环。

诸葛亮曾言,刘备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益州与荆州,两地相互依持便可制衡天下。

占据水路与陆路交通优势的荆州,凭借着长江天险可逆流而上,也可顺游而下,同时,也是攻击北方曹魏政权的门户。

可以说,刘备能否在蜀中地区站稳脚跟,荆州的得失至关重要。

失去了荆州,益州的处境也十分危险,毕竟门户已经打开,大本营将暴露在对手的攻击之列。

因此,攻打东吴,除了报仇,便是要夺回失去的荆州,甚至说夺回荆州才是刘备的真正意图。

另外,221年5月,刘备称帝之后信心爆棚,虽然失去了关羽与法正,但蜀国上下沉浸在喜悦的氛围当中,功臣良将也能同心努力。

这在刘备看来是进击东吴的一个良好时机,因此,出兵作战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除了报仇和夺回荆州以外,刘备还面临着蜀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备从刘璋手中接过益州,但并不代表刘璋的势力退出政治舞台,反而与外地而来的刘备势力形成了顶牛之势。

特别是荆州丢失之后,刘璋再次成为益州牧,这勾起了益州旧势力的野心。

另外,刘备在蜀国内部实行的仁政统治,也使得他对当地的财阀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这些本土财阀成为了刘备源源不断的提款机,每当国家需要金钱时,就动员财阀捐款捐物。

如此一来,本地势力也对蜀汉政权有着不一样的声音。

在这几方面,矛盾的叠加之下,蜀汉看似蒸蒸日上,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矛盾,就必须转移各方势力的注意力,于是,攻打东吴便成了一个压力宣泄口。

这种操作,在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总的来看,刘备夷陵之战不仅仅是报仇那么简单,还有着更重要的作战目标,收回荆州与转移矛盾点。

但刘备的过度自信以及战术上的失误,使得自己70万大军(实际不到10万)荡然无存,不仅没有报仇,还造成了新的矛盾隐患。

夷陵之战,重创了刘备政权,改变了蜀汉蒸蒸日上的态势,成为三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0 阅读:0
紫藤侃史

紫藤侃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