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生逢新朝末年的乱世。彼时,王莽改制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蜂起。岑彭最初在王莽政权下出任棘阳县长,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公元 22 年,刘縯、刘秀兄弟在南阳起兵,势如破竹,很快攻克棘阳。岑彭无奈带着家属投奔前队大夫甄阜,却因未能守住城池,致使母亲和妻子被扣押,他只能带着宾客奋力作战。甄阜战死后,岑彭又逃至宛城,与严说一同坚守。怎奈城中粮尽,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最终在坚守五个月后献城投降。
本以为会性命不保,所幸刘縯惜才,力劝更始帝刘玄赦免岑彭,赞其忠义,岑彭由此被封为归德侯,归于刘縯麾下。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内部争权夺利,刘縯惨遭杀害,岑彭痛心不已,后转至大司马朱鲔帐下担任校尉。
在朱鲔麾下,岑彭屡立战功,随其平定淮阳,击杀扬州牧李圣,因功升任淮阳都尉,后又击破反叛的淮阳守将徭伟,晋升为颍川太守,却因刘茂攻占颍川而未能赴任,只得率部投奔河内太守韩歆。
公元 24 年,刘秀巡行至河内,韩歆起初欲守城抵抗,后见形势不妙被迫投降。刘秀欲斩韩歆,岑彭出面劝阻,分析当下局势:“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佑汉,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 刘秀闻言大悦,与岑彭深交,不仅赦免韩歆,还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督察各营,随军平定河北。自此,岑彭开启了为刘秀南征北战的征程。
二、战功赫赫:助刘秀平定四方(一)南平荆襄展锋芒归顺刘秀后,岑彭开启了他辉煌的征战生涯。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岑彭奉命进军荆州,犹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克犨、叶等十余座城池,威震荆襄。当时,南方局势错综复杂,秦丰、董欣、许邯等人纷纷拥兵自重,各自起事,更始诸将也割据南阳诸城。刘秀派遣吴汉前去征伐,怎奈吴汉治军不严,部下肆意侵扰掠夺百姓,激起民愤,竟逼反了破虏将军邓奉。邓奉一怒之下击破吴汉,占据淯阳,还与秦丰等势力联合,对抗刘秀。
同年秋,岑彭临危受命,逼降许邯,凭借此功升任征南大将军,随后与贾复、耿弇等人联手讨伐邓奉。然而,邓奉凭借淯阳的地势顽强抵抗,双方僵持数月,久攻不下。建武三年(公元 27 年)四月,刘秀亲征邓奉,却在叶县遭到董欣部将的截杀,形势危急万分。岑彭得知后,心急如焚,迅速率军前来相救,他冲锋陷阵,左突右杀,拼尽全力保护刘秀安全到达堵阳。邓奉逃往淯阳,董欣见大势已去,无奈投降。之后,岑彭随刘秀乘胜追击邓奉,一路追到小长安,邓奉走投无路,兵败请降。刘秀起初念及旧情,本打算赦免邓奉,岑彭深知邓奉反复无常,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于是与耿弇极力劝说刘秀,陈述利弊,刘秀最终听从二人建议,斩杀邓奉,消除了一大隐患。
五月,刘秀回师,岑彭马不停蹄,又与傅俊、臧宫等人挥师南下,进击秦丰。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黄邮。秦丰退保邓城,负隅顽抗,岑彭大军数月未能破城。刘秀得知后,心急如焚,责备岑彭。岑彭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他连夜集合兵马,佯装要 “明日西击山都”,故意大张旗鼓,让士兵们准备行装,制造出大军西进的假象。秦丰得到情报后,急忙调兵遣将,在通往山都的要道设防。而岑彭却暗中率领精锐部队,趁夜色掩护,悄悄渡过沔水,如鬼魅般出现在阿头山,出其不意地大破秦丰部将张扬。随后,岑彭率军直奔秦丰的大本营黎丘,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留守部队。秦丰得知后方有变,惊慌失措,急忙回师救护。岑彭早有准备,与诸将依山扎营,严阵以待。秦丰和蔡宏趁夜来袭,企图偷袭汉军,却被岑彭提前布置好的伏兵迎头痛击,最终秦丰败走,蔡宏被杀。此役过后,岑彭因功被改封为舞阴侯。
建武四年(公元 28 年)二月,占据夷陵的田戎听闻岑彭威名,心生归降之意,留部下辛臣驻守夷陵,自己前往黎丘准备投降。不料,辛臣见利忘义,竟盗走田戎的珍宝,抄近路抢先依附了岑彭,还写信招田戎来归降。田戎生性多疑,怀疑辛臣出卖自己,心中恐惧,不敢投降,于是和秦丰合兵抵抗。岑彭得知后,果断出兵攻打田戎,田戎岂是岑彭对手,兵败后狼狈逃回夷陵。十二月,刘秀亲临黎丘犒赏军士,对岑彭的部下论功行赏,封赏有功者一百余人,以激励士气。
建武五年(公元 29 年)二月,岑彭再次发力,攻占夷陵,乘胜追击,一直将田戎追到秭归,俘虏其家眷、士兵,彻底摧毁了田戎的势力。不久,岑彭命威虏将军冯骏驻军江州,都尉田鸿驻军夷陵,领军李玄驻军夷道,自己则率兵还驻津乡,牢牢掌控荆州冲要之地,犹如一颗钉子,楔入南方,稳定了局势。十二月,岑彭发挥他的谋略,写信给旧友交趾州牧邓让,言辞恳切,陈说刘秀的威德,劝其归降。同时,派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命,宣扬刘秀的正统地位。在岑彭的感召下,邓让和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继派遣使者,贡献方物礼品,荆州之地基本平定,岑彭为刘秀稳固了南方根基。
(二)西讨陇蜀建奇功建武八年(公元 32 年),刘秀决定亲征陇右隗嚣,岑彭率部随军出征。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岑彭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身先士卒,率部攻破天水郡,与吴汉紧密配合,将隗嚣围困在西城。与此同时,公孙述为救援隗嚣,派部将李育前来,却被盖延、耿弇包围在上邽。刘秀见战局有利,本欲一鼓作气攻克两城,然而,后方局势突变,急需他回洛阳处理。临行前,刘秀满怀期待地写信给岑彭,叮嘱道:“两城(指西城、上邽)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期望他能早日平定陇蜀。
岑彭接到信后,深知责任重大,望着西城坚固的城防,他思索良久,决定采用水淹西城之计。他精心策划,组织士兵挖掘沟渠,引河水灌城。怎奈天不遂人愿,西城地势颇高,水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水淹西城之计宣告失败。十一月,隗嚣部将行巡、周宗率领蜀地救兵前来救援,他们士气高昂,如潮水般冲破汉军防线,隗嚣趁机逃出冀城。此时,汉军已在城外苦战多日,粮食用尽,士气低落,岑彭等人无奈之下,只好烧毁辎重,撤军而回。在撤军过程中,岑彭亲自断后,他镇定自若,指挥若定,多次击退隗嚣追兵,确保众将安全撤离。战后,岑彭回驻津乡,休养生息,总结经验教训,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建武九年(公元 33 年),公孙述不甘失败,派任满、田戎、程泛乘船下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妄图夺回失地。他们来势汹汹,击败冯骏、田鸿、李玄,攻克夷道(今湖北宜都)、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占据荆门、虎牙二山。为阻挡汉军西进,公孙述军在江面上架起浮桥、斗楼,宛如江上堡垒,又在水下立起攒柱,断绝水道,大军则在山上安营扎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岑彭几次进攻,皆因敌军防御严密,失利而回。但岑彭并未气馁,他深知此战关乎全局,立刻着手准备,建造直进楼船、冒突(船名)、露桡(船名)数千艘,日夜训练水军,筹备物资,等待时机,准备给公孙述以致命一击。
建武十一年(公元 35 年),决战时刻来临,岑彭与吴汉、臧宫等将领调集南阳、武陵、南郡的兵士和桂阳、零陵、长沙的棹卒(水手)六万人,会集荆门。大军云集,战船蔽江,气势恢宏。然而,就在此时,吴汉却提出异议,他认为棹卒多费粮草,提议将他们解散,以节省军资。岑彭深知水战非吴汉所长,蜀军又凭借长江天险,水军实力强大,棹卒万万不可解散。他力排众议,上奏皇帝,详细说明情况。光武帝刘秀对岑彭信任有加,当即表态:“大司马(吴汉)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将作战指挥权全权交给岑彭。
岑彭得到授权后,立刻在军中招募抢攻敌人浮桥的勇士,许以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偏将军鲁奇挺身而出,应募率勇士驾船逆流而上。面对湍急的江水和敌军的严防死守,鲁奇毫不畏惧,他指挥战船如离弦之箭,直冲浮桥。然而,敌军防御极为严密,战船被江中攒柱阻住,难以前行。鲁奇临危不乱,他一面率军士死战,与敌军展开近身肉搏,一面用火把焚烧攒柱。一时间,火光冲天,火势借着风势愈烧愈烈,将桥楼烧毁。岑彭见时机已到,果断下令,尽起全军,顺风并进。汉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如猛虎扑食般冲向敌军。蜀军大乱,溺死者数千人,防线瞬间崩溃。汉军趁势斩杀任满,生擒程泛,田戎见大势已去,狼狈逃回江州。岑彭此战大破蜀军,为进军巴蜀打开了通道,他乘胜进军,保奏刘隆为南郡太守,自己则率领臧宫、刘歆进占江关,直逼成都。
在进军过程中,岑彭治军严明,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号令军中吏士,不得虏掠百姓。所到之处,百姓见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纷纷奉献牛酒,犒劳部队。岑彭心怀仁爱,他接见当地长者,诚恳地对他们说:“大汉哀愍巴蜀久见虏役,故兴师远伐,以讨有罪,为人除害。” 并坚决不肯接受百姓的馈赠。百姓大为喜悦,对汉军充满好感,争着开门归降。刘秀得知后,对岑彭越发倚重,遂任命岑彭守益州牧,而每攻克一个郡,岑彭都先兼摄太守职务,负责治理地方,恢复生产,稳定民心,为东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的扎根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谋略:岑彭的制胜之道(一)奇计迭出破僵局岑彭作战,素以奇谋著称,其战术运用之精妙,常常出人意表,令敌军防不胜防。在与秦丰的对峙中,面对坚城难下的困境,岑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谋。他深知秦丰在邓城、襄阳等地布置了重兵,防线严密,若正面强攻,必然损失惨重且难以奏效。于是,他巧施 “声东击西” 之计,扬言要 “明日西击山都”,故意大张旗鼓地准备西进,让秦丰误以为汉军要从西线突破,从而将主力调往山都方向。而岑彭却趁夜黑风高之际,暗中率领精锐部队,偷渡沔水,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阿头山,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攻破秦丰部将张扬的防线。这一奇袭,不仅打乱了秦丰的部署,还为汉军直捣黎丘、扭转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又如在荆门之战中,面对公孙述军在江面上构筑的坚固防线,岑彭同样以奇制胜。他先佯装按兵不动,让敌军放松警惕,实则暗中观察,等待战机。当东风骤起时,他果断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令水军借助风势,迅速冲向敌军浮桥。士兵们在船上奋力抛出火把,刹那间,火势熊熊,烧毁了木栅,冲破了进入蜀地的第一道防线。此役,岑彭凭借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以及出其不意的战术安排,以少胜多,为进军蜀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军事智慧令人赞叹不已。
(二)协同作战显韬略除了善用奇谋,岑彭还深谙协同作战之道,注重与友军的配合,充分发挥各军优势,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在讨伐邓奉的战役中,邓奉凭借淯阳的险要地势顽强抵抗,汉军久攻不下。岑彭与贾复、耿弇等将领紧密协作,相互策应,从不同方向对邓奉发起攻击,逐步压缩敌军的活动空间。当刘秀亲征陷入困境时,岑彭又迅速率军救援,与其他部队携手奋战,拼死保护刘秀安全抵达堵阳,最终成功扭转战局,迫使邓奉投降。
在西进陇蜀的过程中,岑彭与吴汉、臧宫等将领更是配合默契。吴汉擅长步骑作战,臧宫勇猛善战,岑彭则精通水战与谋略。在荆门之战中,面对吴汉关于解散棹卒的提议,岑彭从全局出发,力陈利弊,坚持保留水军力量。作战时,他合理调配兵力,让吴汉、臧宫等部发挥步骑优势,从陆路对敌军施压,自己则亲率水军,利用战船优势,在江面上与敌军展开激烈角逐。各军协同作战,水陆并进,最终大破蜀军,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协调能力。这种顾全大局、善于协同的作战风格,使得岑彭在东汉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刘秀麾下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四、信义素著:以德怀人的名将风范(一)坚守忠义赢敬重岑彭为人,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的忠义。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乱世,忠义之士犹如璀璨星辰,格外耀眼,岑彭便是其中之一。他初为新莽政权效力,镇守宛城,虽兵败城破,却未曾放弃抵抗,尽显忠勇之姿。归降刘縯后,他感恩戴德,一心追随,即便刘縯遇害,他被迫转投他人麾下,也始终未曾忘却这份恩情。在与刘秀的交往中,他屡次表露心迹,愿为刘秀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刘縯的知遇之恩。这种忠诚不二的品质,让刘秀对他信赖有加,也赢得了麾下将士的敬重。每逢战事,将士们皆愿随他冲锋陷阵,生死相随,皆因信服他的为人与忠义。
(二)严束军纪得民心岑彭深知,民心所向乃战争胜负的关键,故而他治军极严,尤其注重约束军纪。在他的军中,严禁士兵侵扰百姓,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严惩不贷。所到之处,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那些烧杀抢掠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百姓们见汉军如此,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主动为汉军提供物资、情报,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进军巴蜀时,岑彭更是三令五申,要求将士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的这一举措,让巴蜀百姓深受感动,许多城池不战而降,为东汉政权在当地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岑彭以他的仁善之举,诠释了名将不仅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要有一颗爱民之心,方能成就大业。
五、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遗憾然而,命运弄人,正当岑彭的事业如日中天,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之时,意外却突然降临。建武十一年(公元 35 年),岑彭在攻打蜀地、胜利在望之际,于彭亡之地驻军。此地地名不祥,部下纷纷劝谏岑彭移营,岑彭却因天色已晚、将士疲惫,未予采纳。谁能料到,公孙述竟派刺客伪装成逃亡之人,前来诈降。岑彭一向宽厚仁慈,对其毫无防备,刺客趁其不备,猛然行刺,岑彭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殉国。
岑彭之死,宛如一颗巨星陨落,令刘秀悲痛欲绝,也让汉军士气遭受重创。他的离去,使得东汉统一巴蜀的进程受阻,战争陷入短暂僵局。然而,刘秀深知,岑彭之志不可灭,他迅速调整部署,任命吴汉接替岑彭,继续伐蜀大业。最终,汉军在吴汉等人的率领下,历经苦战,攻克成都,完成了岑彭未竟的事业。
岑彭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在乱世中崛起,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品德以及对刘秀的赤胆忠心,为东汉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虽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他的英雄事迹和名将风范,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世所敬仰传颂。他的名字,与云台二十八将的其他英雄一起,成为东汉开国史上最耀眼的星辰,照亮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
六、历史回响:岑彭的深远影响与后世评价岑彭虽逝,但其英名与功绩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所传颂敬仰。在当时,他便是刘秀麾下的中流砥柱,以赫赫战功助力东汉开国,为华夏大地的重归一统立下不朽功勋。其军事谋略之精妙、作战风格之勇猛,令敌军闻风丧胆,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
后世史书对岑彭赞誉有加,《后汉书》论曰:“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矣。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其全庆也。” 这般高度评价,足见岑彭在东汉开国历程中的关键地位,其军事才能与品德风范,堪为后世楷模。
历代文人墨客也常以岑彭为素材,吟诗赋词,缅怀其功绩。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口中的英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团结奋进而拼搏努力。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岑彭的身影依然清晰而高大。他不仅是东汉开国的名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代表着忠诚、智慧、勇敢与仁爱。他用一生的奋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让后人在敬仰之余,更汲取到无尽的精神力量,向着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