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女性生育需要男人而不是政府提供一笔生育补偿,那么有两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其一,夫妻并非利益共同体,夫妻双方的财产不是共同的;其二,女性生育主要是为了男人,生孩子主要就是一种交易,而不是自主意识当中认为生育是人性的一种作为,也没有把孩子当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子嗣。
这两个问题都非常不体面,从第一个问题来看,如果夫妻不是利益共同体,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别归各自所有,那么这场婚姻必然难以维持下去,婚姻当中也谈不上任何感情,连交情都不会存在。男女双方纯粹就只是做了一场婚姻交易,你给钱,我生娃。
这个道理说出来就会显得非常丑陋,非常市侩,让人难以接受。大部分人对婚姻仍然有期待、有憧憬,希望婚姻当中存在真实的感情,希望夫妻能患难与共——如果不能富贵同享的话。
既然对婚姻有期待,那么就需要按照有期待的路径来走,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包括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而婚姻就是找一个和自己游戏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进入这个游戏。
两个水平旗鼓相当的人,谁也难以糊弄谁,双方对于对方内心的想法基本上都有数,包括双方对于婚姻的想法和进入婚姻的目的——到底是想真心实意地过一辈子还是为了找个人凑合。
如果只是找个人凑合,那么就会把个人利益放置在婚姻利益之前,也就会下意识地寻求彩礼这类的生育补偿,因为女性本身就有生育功能,这是一种生殖的优势。
如果女性的深层次意识当中不那么认可这个男人,那就会下意识地寻求一种补偿,而不是心甘情愿地、敞开心扉地与之风雨同舟。
婚姻对于利益的优先级排序很微妙,夫妻作为利益共同体,只能排在第一位,一个家庭当中,夫妻的共同利益是第一的。而丈夫和妻子个人的利益,比如说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就只能排在夫妻共同利益之后了。
以防有人不是太理解这个逻辑,可以举例解释一下。
比方说两个人开了一家公司,两人各占50%的股份,公司存在的第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赚钱,如果在这个时候,两个股东之间有一位存在很大的私心,一心从公司里面搞钱出来,经常跟供应商、客户勾结,各种拿回扣、受贿,明显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这样下去导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公司盈利不够,难以生存下去,最终一定会倒闭。另外一位股东也会发现其中的猫腻,然后要散伙。
公司想要维持下去,就只能先把蛋糕做大,然后股东才能在桌上吃到更多的蛋糕,才能吃得更饱,吃得更好。
婚姻也是一样,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变得更好了、更有钱了、更自由了,那么家庭成员才会更受益,而家庭成员的主体就是夫妻,孩子只是附属的,满了18岁就得离开父母,各自去发展。
所以在一段健康、长久的婚姻当中,必然要把夫妻共同利益当在第一位。
这个条件很苛刻,也违背了生育补偿这一条,除非生育补贴给了女方的父母,那这就不能称之为生育补偿,只能称之为养育补偿,或者说称之为养老交换。
从第二个问题来看,女性生孩子到底是为了男人还是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作为?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一种反自然的行为,不管是宇宙还是地球,都不需要人类。人类的生存发展、生活改善一直都是朝着一个改造大自然、改造宇宙、破坏环境、开采资源、破坏自然循环的方向前进,而人类如果想要越过越好,那就需要繁殖、需要生育。
从家庭层面来讲,女性生孩子也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为了养儿防老。虽然我一直反对养儿防老的思想,但是不妨碍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并且还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养儿防老并非只为了男人,没有哪个人在给父母养老的时候会选择只赡养父亲,独自扔下母亲不管。退一万步讲,如果真要做个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优先赡养母亲,而非父亲。子女天然对母亲有更亲密的感情和情感的依赖。
唯独只有从封建的香火传承层面来讲,女性生孩子是为了男人,但也不是纯粹地为了男人,女性也信来生,也信香火。农村祭祖的时候,不是只祭拜男性先人,大家也会祭拜女性先祖。所以很多女性在年老之后,也期望抱孙子,因为她们也希望自己见了马克思之后,也会有后人来祭拜自己。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对于宗教信仰都是因为有求于人,要么是求财,要么是求子,要么是求平安健康,不管是求佛祖还是求耶稣,都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利益。
从封建社会到当代社会,中国人唯一的信仰就是祖宗和父母,会发自内心地祭拜,千百年如一日的当成信仰的,只有祖宗。祖宗之法不可改,就连皇帝都如此。
这种信仰的传承就是生孩子,尤其是生儿子。这不是我说的,发私信骂我没有用,这是几千年的文化,我写几个字改变不了什么,如果能改变,那我可能会多写几个,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所以,到底是做交易还是过一辈子,逻辑就在这里,都看各自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