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时事,了解国情,从我做起。刚翻阅百度,发现了《拉胯的七国集团拿什么“束缚”中国》这篇文章,第一重点是“束缚”一词,表示“限制”之意,第二重点是“拉胯”一词,总觉不对劲。初略一读,认成拉垮lā kuǎ了,肯定不对。那么“拉胯”怎么读才正确,有何含义,“拉跨”又怎么解释,“拉胯”和“拉垮”怎么区分?今天我们就来认真了解下。
一、“胯”“垮”的字形演变
胯、垮,除部首不同外,都有个“夸”字,因此我们先了解“夸”的字形演变。
“夸”的甲骨文,字形,左边类似“于”字,右边类似两腿张开得大大的“人”。金文时,上部为“大”,下部为“于”。大篆字体时,上部依旧是“大”,下部变成了“亏”字。小篆字体时,“夸”左边加上了“言”字,即“誇”,本义指大声说话。左言表示“誇”与言辞有关,右“夸”表达夸大之意。夸“上大下亏”指有所亏损,才会故意夸大,引申为夸夸其谈,浮夸之意。后来“言”去掉,又成了“夸”,这就是楷体字了。
说完“夸”字,我们说“胯”的左边“月”字,之前讲过多次。古人认为月亮的形态一直变化,因此用“残月”形态表示,“月”的甲骨文类似一道残月,中间一横,表示作为天体在发光。金文形态不变,楚系简帛时,弧形朝上,下部伸直,有“月”的早期形态。小篆字体的“月”和“肉”有点类似,“月”字中间两横,“肉”字中间类似两“人”。后来字形由弧形变方正,成了楷体版的月字。左边偏旁时,“月”表示肉,指人的身体部位。
再说“垮”字,右边“夸”不说,左边的“土”字的早期字形,甲骨文中,下部“一横”表示地面,上面一个不规则框形,表示泥沙汇合物形成的土块或土堆。金文时,地面“横”不变,上面的框形被填充完,形成实体“石头”形状。从楚系简帛开始,上面的“石头”变成了“十”字,下部为“横”,形成了早期的“土”字。后来小篆、隶书、楷书没啥变化,最终就是现代的“土”。“土”后来多作为偏旁,只是最下面的“横”变成了“提”而已。
二、“拉胯”怎么解释?
拉胯,本为网络流行词,最早为东北话,主要用来形容人没有精神,不行,像摊在地上一样(连人的胯骨都拉到地上),拉拉垮垮的。后来也多用于其他场合,表示某些人或团队表现差、实力不行(菜鸟),关键时刻不靠谱、掉链子、出差错,对某人或某团队造成负担、拖累等各种行为,多为贬义词。
三、“拉胯”、“拉垮”怎么区别?
①使用场合不同。“拉胯”多用于“任务、活动”环节;“拉垮”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场合都可以使用。甚至忙碌一段时间后,旅游放松休闲的某种精神愉悦、舒服的状态,都可以用“拉垮”来形容。
②使用范围差异。“拉胯”一般多用于游戏竞技、体育比赛等多人合作或团队性质的赛事活动中,指某些人的行为表现不及预期,拖累了整个团队。而“拉垮”多指人在心理或精神上缺乏支撑动力,处于一种懒散、松垮的状态中,多用于个人日常生活。
四、“拉胯”“拉垮”该怎么读?
①正确读音②部首③结构
拉胯:lā kuà 扌、月左右结构
拉垮:lā kuǎ 扌、土左右结构
五、结语
汉字形态多变,日常生活易错。拉胯的“胯”,拉垮的“垮”,跨越的“跨”,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甚至拉胯的“胯”和头孢克肟的“肟”字都类似。而后者“肟”字经常被大家读错“wū”或“kuī”。当然,汉字在今天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有时还代表着某种文化,甚至某些思想倾向。比如开头的“七国集团”用“拉胯”一词来形容,就显得意味深长了,充分暴露了他们内部的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