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份,伴随着着西方的圣诞节以及元旦的先后到来,总会有众多的商家把这个一年的岁末年终以及来年的崭新开头看做是的最好的促销机会,毕竟有一些年轻人喜欢热闹,而元旦又有假期。所以在以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商家圣诞的宣传元素墨迹未干,马上就要急火火的布置元旦的海报了,这就是很多商家宣传的双旦同庆,估计每个商家也都是想要在这两个紧挨着的节日中大卖的。
最近几年,由于国内、国外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抵制所谓的洋文化入侵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了,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影响力最大的圣诞节了。我个对西方独有的洋节包括什么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等,从来不感冒。但对什么元旦、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中西通用的节日还是饶有兴趣的,实际上在这些节日中,商家也都会开展各种的促销活动的,但几乎没有什么人抵制,大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同样都是洋节,待遇咋就完全不同呢?难道只是因为有的节日本土化了吗?还是节日本身也有所谓的政治属性呢?
今年的圣诞节和平安夜,在一片抵制的声音中草草的过去了,从某些地方被长津湖怒火点燃的圣诞树,从电影市场惨淡的票房收入,从各种拉横幅公开抵制的行为艺术中,从许多大城市商圈小心翼翼的偶尔露脸的宣传海报等等,我们似乎都也可以预测,今年的圣诞节对于很多商家来说,肯定是亏惨了。毕竟很多圣诞商品都有着特殊的时效性的,今年卖不了只能放起来等明年了,但明年就一定会好吗?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这些小商家的损失在某些人士看来,当然肯定也是不值一提的,谁让他们看不清形势呢?
抵制圣诞节让很多的商家损失惨重,在某些人看来当然这是他们必须服从大局的需要,也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但我一直都比较困惑,这些人所谓的大局,是否包括国家一直提倡的拉动国内消费这个大局呢?到底有多少人过圣诞节,真的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呢?还是就是一种凑热闹或者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表现呢?但可以确认的是,一些纯粹就是为了多卖点东西的商家绝对是损失惨重了。
双旦大促这些年一直都是很多商家的宣传口号,也是很多商家给予很高期望的所谓的另一类的黄金周,圣诞节在一片抵制洋节的声音中惨淡收场了,一部分人在狂欢,庆祝自己的胜利,一部分人只能唾面自干,自己承担错判形势的后果,然后擦干眼泪,期待着下一个“旦”也就是元旦的到来,毕竟,应该没有人会抵制元旦吧?国家都有假日了,那肯定是说明了态度了,虽然,元旦貌似也是舶来品,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东西。
可能是某些商家太乐观了,他们以为有后盾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大卖特卖了,但实际上他们又一次想错了,没有了圣诞节文化入侵的理由,当然还有其他的说得出口的理由的。我看到一些地区已经发布了正式的通知,今年很多城市的商圈不组织跨年活动了,当然以“安全”作为理由,似乎谁都没有办法反驳的。于是,今年的元旦会不会是“这里元旦静悄悄呢?”因为不准倒计时,不准公开聚集,不准跨年活动,不准燃放烟花爆竹放孔明灯,不准卖气球~不准~不准~不准~不准不准不准不准…那么你觉得你就安全了吗?
假如抵制圣诞,尚且有可以上台面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话,那么不准商家组织跨年的活动,理由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汽车上路肯定也是有危险的,是不是应该禁止呢?实际上就算走路也一定会有风险的,按照数理统计学的概率,每件事的发生概率差别也不是很大的。难道我们的有关部门真的这么无知吗?还是就是懒的需要,直接一禁了之呢?
我本人作为一个小人物,没有能力关心什么文化入侵的问题,也没有能力解决什么安全的问题。但我知道,每一个重大的节日,国家都希望每个普通人过一个祥和快乐的节日。那么快乐到底应该怎么表现呢?每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由,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表现的方式呢?众多的已经举步维艰的商家,充分的利用节日的大好时机,多创造一点利润算不算呢?但有关部门简单粗暴的一纸禁令,又会粉碎多少人的美好愿望呢?
看现在的大势,圣诞节凉凉已经成为了必然,元旦似乎也岌岌可危了。以后的双旦同庆真的要变成双蛋同庆了,谁在欢呼谁在哭呢?
当爱已成往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