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22日,前国民党将领胡琏,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台北,享年70岁。
为胡琏操办后事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一份特殊的遗物,那是一张地图。胡琏生前曾经无数次在这张地图前徘徊叹息,可以说,这张地图上寄托的,是胡琏一生的遗憾。
国难当头胡琏是一个颇具才能的将领,蒋介石曾盛赞他:“胡琏有张灵甫之悍,而无其骄,有黄百韬之忠,而其谋实过之。”
国民党军史对于胡琏其人则是如此概括:“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胡琏我军对于胡琏的能力,同样也是高度肯定的。在解放战争期间,胡琏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毛主席就曾经多次对粟裕、刘伯承谈到,要重视胡琏。
粟裕和胡琏曾经多次交手,粟裕对胡琏的看法是“悍将谋才”。
不过,实际上,胡琏和粟裕并不算是势均力敌。在交手过程中,胡琏往往落于下风,乃至于粟裕给胡琏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使他到晚年依旧耿耿于怀。
关于胡琏的故事,要从黄埔军校说起。
胡琏是黄埔军校四期生,那一届的黄埔将星如云,胡琏和林彪、刘志丹、谢晋元、张灵甫是同班同学。
不过,也正因为风云人物太多,胡琏反而显得平平无奇,并没能立刻得到蒋介石这位校长的提拔。
陈诚为了自己的前途,胡琏投奔了自己的老乡关麟征,也搭上了陈诚这条人脉。
虽然蒋介石对胡琏不甚看重,但胡琏的军事才能其实很是突出。
所以,一进军队,他很快就成了名人,在前线屡次立功。
陈诚作为胡琏的上司,也觉得脸上有光。
不久,陈诚便直接将胡琏任命为营长,胡琏彻底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骨干。
而胡琏真正的名满全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以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而日军的攻势猛烈,很快又攻下宜昌,兵锋直指重庆。
此时,位于宜昌与重庆之间的石碑村,成为了拦在重庆之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陈诚陈诚领导的第六战区指挥部,就设立在此地。
总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石碑村成为了大战中心。日军此前已经动用了数万人马,意图从侧面进攻,所幸中国守军及时做出了抵抗,才没有令敌人得逞。
不过日军上次进攻,大有试探之意,石碑村他们是一定要拿下的。
所以,不久之后,日军又调集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朝着石碑村扑了过来。
这让身在重庆的蒋介石惶恐不安,石碑村一旦被攻破,蒋介石连同一众国民党高官的身家性命,都无法保证了。
所以,蒋介石几次给陈诚发去电报,要求他务必死守。
到了5月26日左右,胡琏等一线将领也纷纷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电报。
蒋介石蒋介石在电报之中,要求他们英勇杀敌,守住要塞。
陈诚对于这一战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叫来胡琏,问他对这一战有怎样的看法?
胡琏则回复陈诚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抗战名将这句话也并非夸张,对方来势汹汹,人数众多。
所以,一开始,胡琏就是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奔赴战场的。
开战之后,情景果然如胡琏所预料,胡琏所带领的11师和日军不断的在阵地上进行拉锯战,双方都死伤惨重。一夕之间,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死难者不计其数。
到了5月29日时,情况已经非常糟糕。
胡琏胡琏不得不向全体战士如此说:“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此时,他们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子弹,而日军那边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所以,开战第三天,双方展开了猛烈的肉搏。胡琏身先士卒,杀入敌阵,鼓舞士气。
又一天的血战过去之后,阵地上已经满是伤员。
不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起到了效果,日军连续几天都没能攻下石碑村要塞,士气很显然低落了下去。而且,日军手中的资源也消耗殆尽。
日军打这一仗是希望速战速决,而不是在此徒增消耗。
所以,5月31日,好消息终于传来,日军撤军了。
胡琏得知此事激动不已,奔出指挥部查看,果然看到日军偃旗息鼓。
这位在战场上一向冷静的将军,激动的手舞足蹈。
日军退了,这意味着重庆保住了,只要保住重庆,保住西南,中国就总还有希望。
这一战,是抗战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胡琏一战成名。
蒋介石对此更是十分激动,亲自授予了胡琏青天白日勋章,又将他提拔为18军的副军长。
到了1944年,立下赫赫战功,且深受蒋介石信任的胡琏,又升任为18军的军长,真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胡琏命运的转折点也即将到来。
胡琏胡琏是一代名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一心追随蒋介石的他,却不可避免的与共产党站到了对立面。
多年前,他就曾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参与过对于中央苏区红军的围剿。对于胡琏来说,共产党永远是敌人,他并未怀疑过蒋介石的命令,而这也就导致了他将来的悲剧。
抗战结束不久之后,蒋介石撕下了他的和平面具,内战爆发了。
胡琏麾下的18师被改编为整编11师,还配备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蒋介石重新把胡琏派到了一线战场。但这一次,胡琏要面对的不再是日本侵略者,而是自己的同胞。
此刻,和胡琏交手的主力部队,便是陈毅和粟裕所带领的第三野战军。
最初,我军在和胡琏交手的时候,也吃了不少亏。
因为胡琏这个人非常的机警,精通兵法,在战场上用兵灵活,是个非常难缠的对手。
哪怕到了后期,我军已经能够压制住胡琏。
可是,胡琏即便打不过,逃跑的本事,却也是一等一的。
所以,我军始终都没有办法,将胡琏所率领的11师全部歼灭,给我们后续的战术推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死里逃生例如,在南麻战役之中,许世友带兵和胡琏打了一仗。
许世友本想将胡琏活捉,却不料,胡琏察觉到了风吹草动,早已经提前逃跑。
我军和对方交手付出惨重的代价,却没能堵住对方的主力部队。
许世友气恼的评价说:胡琏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许世友不过,南麻战役之所以叫胡琏逃脱,也实在是他的运气太好。
南麻战役开始之前,胡琏察觉到了我军的动向。
不过,他当时已经困守在南麻地区,找不到逃脱之策。
无奈之下,胡琏不惜血本,在村庄附近构筑工事,竭尽全力阻挠我军前进,为自己争取脱身的时间。
胡琏的策略是固守待援。他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个几天,黄百韬的援军总能赶到。
当然,他没想到的是,黄百韬的部队速度没他想象的那么快。
他等了好几天,连援兵的影子都没看见。
而这时候救了他的不是援兵,而是天气。
因为,南麻一带忽然下起了大暴雨,周边道路都被水淹没,我军的弹药也严重受潮。
在这种恶劣天气发起总攻的话,只会徒增死伤。所以,总攻时间被一拖再拖。
等到雨好不容易停了,黄百韬的大军也即将赶来,我军的压力骤然增大。
所以,粟裕等人不得不做出决定:暂时放弃围攻胡琏的计划。
就这样,胡琏奇迹般的因为一场大雨逃出生天。
看到他平安回来,蒋介石简直喜不自胜。
毕竟,自决战开始以来,绝大多数国民党主将都被解放军或是击毙,或是俘虏,像胡琏这样能平安无事回来的,实在是奇迹。
于是,蒋介石又对胡琏大大褒奖了一番,国民党内部也都将胡琏吹的天上有地下无。
不过,胡琏却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他很清楚,如果不是老天突然帮了他,他早就已经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更让胡琏没想到的是,这样奇迹般的运气,他还能撞上第二次。
11月份,淮海战役打响,蒋介石又委派胡琏到前线支援被围困的黄维。
这一次,胡琏心中非常不乐意。
他上一次已经见识到粟裕是如何用兵如神的,万万不想再去送死。
但蒋介石军令如山,再不去的话,一家老小身家性命只怕都成问题,胡琏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奔赴战场。
果不其然,一到战场,他和黄维一样,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之中,胡琏见势不妙,便立刻乘上一辆坦克冒险突围。
黄维原本,在解放军的层层包围之中,胡琏很难跑掉。可是,当时夜色昏沉,他的这辆坦克在战场上,被解放军误认成了自己人,于是竟然轻松将他放行。
胡琏就这样奇迹般的来到河边,搭上了一艘小木船,扬长而去。
不过,胡琏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渡河的过程中,他的背部被子弹击中,险些丧命,若非卫士拼死相救的话,胡琏恐怕要做了水鬼。
胡琏再度回归,国民党同僚纷纷感叹胡琏命硬。
胡琏心中则是百感交集,他两次出战,结果两次都损兵折将,只剩自己一人无功而返。
所以,他在晚年常常对后辈们感慨:“土木不及一粟(裕)。”
胡琏一错再错死里逃生的他,最终来到了台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胡琏却并没有悔改,他依旧认为自己为蒋介石卖命是正确的,对于自己那些弃暗投明的同僚们,他内心深为鄙夷。
胡琏始终自视甚高,他认为,解放军穷困潦倒,将来反攻大陆指日可待。
何况,蒋介石虽然困守台湾,却有美国人的援助。
而新中国政府被西方针对,孤立无援,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胡琏继续顽固的和解放军为敌。
他奉了蒋介石的命令,驻守在金门,并经历了后来的金门炮击。
对于这个老对手,解放军也是十分无奈。有时人们也会叹息,如果胡琏走了正道,愿意维护祖国统一的话,那新中国一定愿意给他机会,可事实上,是胡琏自己不要这个机会。
1964年,胡琏竟然出任了台湾当局驻越南的大使。
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反对团结,支持分裂。
这一举动让胡琏受到了很多批评。不过,聪明一世的胡琏却偏偏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认为自己现在是在为蒋介石效忠,为党国效忠。
直到1972年,人至暮年的胡琏卸去职位,回家颐养天年。
此时的他,早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为了民族国家,敢于和日军浴血奋战的英雄将领。
反攻大陆的野心极大的扭曲了他的意志,这也令他在晚年陷于一种深深的纠结之中。
以胡琏的聪明才智,他难道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吗?
或许他是明白的,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在病体垂危的时候,他取出纸笔,亲自绘制了一幅地图,这是他的故乡陕西省华县赤水镇汇头房村地图。
他的孩子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胡琏心里一直惦念着故乡。
胡琏也终于开口,向孩子们说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原来,就在那年金门炮战的时候,解放军曾经派胡琏的亲人来向他喊话,希望他能够放弃为蒋介石卖命,弃暗投明。
可那时的胡琏并没有把这话听进心里,因为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带着国民党军队杀回大陆,衣锦还乡。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胡琏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终生没有机会再返回故乡了。
而他一心效忠的国民政府,更是无可避免的沉沦腐烂,背离民众。
他能做的,就是望着这幅自己绘制的地图,一次又一次的叹息。
1977年6月22日,胡琏因患心脏病在台北猝死。直到去世,他也没能够落叶归根。
参考资料:
刘立军《国民党悍将胡琏》
丁川《国民党军狐-胡琏》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