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言“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而少火又分为君相之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奉天宣行,相火守位禀命,君相二火互为轴轙,君为相之使, 相为君之守。君相为病,互为销蚀,相火亢进,易扰心神,君火过极,引相妄动。
水与火,阴与阳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范畴,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水之于人实指人体精微物质,如精、津液等等。火之于人实指人的阳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首次提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说法以后,火的概念分为君火与相火。然对于君相火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歧义纷呈,引发了医学界长久的讨论。
张介宾在《类经》中言“曰君曰相无非阳气之所在耳”。
君火与相火在生理上互根互用,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者相互制约, 彼此协调以使周身和平, 形与神俱。
清末民初大医学家张锡纯汇总了前人的思想,又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君火相火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君相二火理论分为先天之君相二火、后天之君相二火。
张锡纯以丹田之元阳为先天君火,命门所生之火为先天相火;以心火为后天君火,以胆中寄生之火为后天相火。
所谓先天者,未生以前也。所谓后天者,既生以后也。阳施阴受,胚胎之结,气动而生命始动,因先天以脐呼吸,全身之生机皆在于下,故先天之君相二火在下。后天由肺呼吸,全身之功用多在于上,故后天之君相二火在上。
张氏“君火、相火”理论开陈出新在临床应用中,张氏“君火、相火”理论卓著之处在于明确“肠中之食”以先天元阳之火与命门之火所化;“胃中之食”以后天上焦心火,中焦胆火化之。张氏以为脐下气海(丹田元阳),居于大小肠环绕之中,热力与之息息相通,于肠中之食化居功至伟。
基于以上君相之火功用特点,张氏分治肠胃,各有侧重。如胃中寒痰,消化不良,选药遣方以《金匮》苓桂术甘汤为主,加干姜、黄芪之类,意在助上焦之阳,曾数剂愈台岛二十六年之寒痰结胸、喘嗽不已者,患家登报致谢;是方桂枝、干姜补心中少阴君火,桂枝、黄芪补胆中少阳相火。
肠中热力不足,迭生泻泄者,则以桂、附直趋下焦,小茴温暖任督,使其原气与气海君火相得益彰,更用补骨脂力补下焦真阳、骨中之脂,以收骨髓充足督脉,强盛命门之,火旺则肠中热力自可回复。以上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其“君火相火”理论指导针灸临床选穴少而精,搭配新颖,别开眼目,疗效颇佳。
治肠当取先天易某,女,六十余岁,曾患面瘫多年,经治缓解。
患者长期慢性腹泻,泻下稀溏,不臭秽,日数行,晨起餐后,必行大便。自述下腹怯冷,冷风拂面后面瘫侧面肌有麻木之感,近半年来,易外感,伴眠差,患侧眼睑下垂明显,患家心中忧惧,求治。查见形体微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手足不温,语声低怯。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飧泻取三阴”,然患者年老、素体正气虚弱,病位在脐下肠中,气海、关元之处抚之冰冷,是病与张氏之论极为合契。又,《难经六十六难》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内经》云:“四肢者阳气之根本也”。患者惧风冷、睑垂肢冷,频繁外感,足证患者作泻乃肠中之冷,当温丹田之君火,命门之相火。
故结合陈日新教授“热敏灸法”,以脊中、脐下局部红热,灸感深透为度,重灸关元、气海、命门三穴,每日两次。历时半月,患者诉风冷渐去,肠中温热,泄泻全无,余诸证亦大减。效不更方,嘱其尊张锡纯师法,配合金匮肾气丸守法继进。
按:气海一穴,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气海处吸引不止,中气方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式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也赖于此。故本穴为大气所归,如百川之汇海,通调全身之百脉。
治胃当取后天张某,男,六十余岁。形体肥硕,嗜酒多年,好肥甘,贪凉饮冷,渐次出现口苦、胃中胀痛,纳谷不馨,饮冷不适,呃逆频繁,更有甚者夜发心悸。查其舌淡胖齿痕,舌质偏清灰,脉沉弦,偶及结代,间断稀溏便。
是患,大量嗜酒,酒毒内蕴于胆,故口苦,反复呕吐,伤及胃气,“六腑之气以通降为用”,故损之则呃逆频频,胃阳腐熟失司,故纳差,惧冷。子盗母气,营血失养,累及心中君火,故心悸。
其正治之法,当复其阳明之气,遵张师之意,治胃当先助后天心君之火,胆相之火。故从阳引阴,灸厥阴俞、胆俞;针内关、阳陵泉(《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另,遵《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辅以足三里。经治十余次,患者未再诉呃逆、心悸,偶有胃胀,皆可通过休息、饮食控制缓解。
明代医家张景岳曾于其著作《景岳全书》中言,中医曰”阴阳二字”而已。张锡纯君火、相火分先天、后天之理论,深得其精髓。指明了后天心、胆君相之火与胃之关系,及先天气海、命门之火与肠之关系。立论高远,用方严谨,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