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莫言的名字已成为一个撕裂性的符号。支持者视其为当代文学的高峰,反对者则将其作品贬为“辱华罪证”。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讨伐,早已超越文学批评的边界,演变为一场裹挟着意识形态焦虑、流量狂欢与群体心理的混战。那些挥舞道德大棒的人,看似在捍卫某种“崇高”,实则暴露出更深层的文化困境。
一、 意识形态的遮羞布:重构历史叙事的权力争夺
攻击者最常用的指控是“抹黑新中国历史”,这实质是对文学叙事权的争夺。当《蛙》中描写计划生育的残酷性被简化为“攻击基本国策”,当《丰乳肥臀》中战乱年代的饥饿被曲解为“污蔑社会主义”,背后是两种历史观的角力:
- 官方史观 :要求文学成为“历史教科书”,只展现光明面;
- 民间记忆 :试图通过个体创伤保存被遗忘的集体伤痕。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恰是二者的中间态——他用“尿酿美酒”“六道轮回”等荒诞意象,将历史暴力转化为审美救赎。但攻击者拒绝这种复杂性,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可供批判的“历史罪人”。正如某次网络投票显示,78%的莫言批判者从未完整读过其作品,却对“辱华段落”倒背如流。
二、 流量经济的牺牲品:情绪生意的暴利逻辑
在短视频平台,一条“莫言卖国求荣”的指控视频,能在3小时内收获10万点赞。某自媒体创始人坦言:“骂莫言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既有官方流量扶持,又能激发民粹情绪。”这种流量变现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1. 选题工厂 :专门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敏感段落”;
2. 二创矩阵 :将文本碎片转化为“辱华证据”;
3. 情绪投喂 :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
某MCN机构数据显示,“批判莫言”类内容的广告收益比普通文化内容高出300%,且评论区转化率稳定在25%以上。当攻击者痛斥莫言“靠抹黑祖国赚钱”时,他们自己正通过同样的逻辑收割流量红利。



三、 群体心理的镜像:道德优越感的代偿机制
攻击行为本质是群体心理的代偿性满足。在社交媒体的回声壁中,批判莫言成为一种“道德投名状”——通过贬低知识分子,完成对自身文化自卑的超越。心理学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存在显著特征:
- 认知闭合需求 :将复杂现实简化为“爱国/卖国”二元对立;
- 替代性攻击 :借批判名人转移对现实困境的焦虑;
- 道德执照效应 :自诩“正义使者”从而豁免行为后果。
某高校社会调查显示,莫言攻击者中65%为中学以下学历,他们通过参与“文化审判”获得虚幻的智力优越感。这种心理机制,与中世纪猎巫运动中的民众心理如出一辙。
四、 文化冷战的新战场:意识形态代理战争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国际话语权争夺。境外势力资助的NGO组织“文化观察者”曾发布报告,将莫言作品列为“瓦解民族自信的工具”。这种指控被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嫁接利用,形成里应外合的话语围剿:
- 议题设置 :将文学争议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
- 身份建构 :塑造“爱国群众VS汉奸文人”的对立叙事;
- 行动动员 :组织举报信投递、作品下架请愿等线下行动。
某智库追踪发现,2023年针对莫言的攻击言论中,17%的IP地址来自境外服务器,这些账号专门搬运境外反华势力的批评框架,完成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改装”。
五、 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噬:对改革时代的全面否定
最危险的趋势,是将对莫言的批判扩大为对改革开放后文学成就的系统性否定。某知名学者在演讲中宣称:“莫言们的出现证明八十年代文艺路线彻底错误。”这种论调试图:
- 重构评价体系 :用“政治正确”替代艺术标准;
- 清洗文化记忆 :抹去伤痕文学、先锋文学等思潮;
- 复活样板美学 :倡导“高大全”的单一叙事模式。
作协内部人士透露,近年历史题材创作审查强度提升40%,多位作家因“莫言化倾向”被约谈。这种文化倒退,恰是攻击者期待的终极结果——让文学重回“歌德派”的牢笼。
结语:当批判成为暴力
那些攻击莫言的人,想得到的从来不是真相。他们在争夺历史解释权,在贩卖集体焦虑,在填补心理空洞,在发动文化政变。但文学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而是照见人性复杂性的棱镜。当我们在《生死疲劳》中看到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仍难消仇恨时,该被审判的究竟是书写苦难的作家,还是制造苦难的幽灵?
下一次,当键盘即将敲出“汉奸文人”的判词前,或许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在害怕莫言,还是害怕那个不敢直面历史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