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儒家学说的忠实践行者——邹应龙

酱香新视野 2024-09-09 10:12:07

儒家学说

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教无类”、“学以致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自唐朝开始,备受封建统治者推崇,形成思想、文化统治的主流。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仁爱”,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儒家学说的忠实践行者邹应龙

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出生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六月二十三日,其父邹徽一生潜心研究儒家,虽是书香门第,但家道中落,成为一家靠聚徒授业的教书先生。

邹应龙

邹应龙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父辈自然把重振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自小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正统儒家文化的灌输,而邹应龙自小天资聪敏,幼年时他随大人游历城西丹霞岩,见父亲诵读丞相李纲题留在岩壁上的诗词,便“从旁习其辞,遂成记忆”,而且能经久不忘。十几岁时,他为了躲避市尘的喧嚣,曾在城北上清溪旁手凿千级石阶,自己背米攀登半山腰的一个岩穴中静心读书。买不起书,他便亲手抄录《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等典籍以读。

1195年参加殿试,帝以“谅阴不亲策”考之,他饱览经书,熟悉历史,一览题目,就知道意在阐发“孝以治天下”的道理,由此生发开去,自然紧扣题旨。最后宁宗皇帝御笔钦点邹应龙为新科状元。最终不负父辈苦心,养成了他奉公守法、方直正派、忠孝兼修、老成持重的特殊个性,对他一生的立身处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邹应龙不但深通儒学,对当时的程、朱理学也深受熏陶感染,学有所成。自1195年高中状元后,浮沉宦海40余年,历官24任。担任过给皇帝讲解儒学经义的侍讲,修撰皇室家谱的玉牒所检讨。为人方正刚直,不避权贵,忠于国家。开禧元年,韩侂胄弄权,策划北伐,妄图侥幸取胜,以固权位。邹应龙审时度势,认为金国正值完颜璟亲政,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反对贸然兴兵,轻启边衅,结果被贬出朝。后来战果正如邹应龙所料,损兵折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对黎民百姓,关心体恤,“夙夜以国事为忧”。

被贬后,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赣州知府。见当地人民常因家贫弃婴,便修建慈幼院,收养弃婴。1216年,广西南宁、邕宁一带发生了少数民族暴动。他崇尚“仁爱”,主张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面平息暴动,一面整饬吏治,废止苛捐摊派,安抚贫困山民。对俘虏的“乱民”,惩办恶首,胁从全部释放。泉州城南德济门外,有一条横贯东西的笋江,笋江由永春的东溪和安溪的西溪汇流而成,江面宽阔,水势汹涌。泉州城南北两岸居民的交往,只能依靠木舟横渡,每逢春季汛期,降水暴涨,舟楫废止,商旅中断,给当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往带来严重影响。

嘉定四年(1211年),邹应龙组织当地工匠,开山凿石,建造了一座长500余米,宽5米的大石桥。由于石桥位于顺济宫外,所以取名“顺德桥”,俗称新桥。新桥平直宽敞,两侧有石栏护持,来往商旅“蹑风涛于足下而恬然不知”,石桥历经元、明、清800余年沧桑,至今依然横跨笋江江面。继续为沟通泉外的南北交通发挥作用,成为下通两粤,上达江浙的交通要道。

泉州经过邹应龙一番悉心整治,几年工夫就变成了一座社会安定,商贸繁荣,行旅称便,市容齐整,花树掩映的滨海花园城市,被外国来闽经商的客人称为“刺桐城”。后有宋人吕造诗:“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鹧鸪啼困悲前事,荳蔻香销减旧容。”形象地描述了泉州初夏花开时的艳丽景色。邹应龙逝后,各地外族人纷纷建造“邹公庙”、“邹公宫”当作神明祭拜,可见其“仁爱”之情,深得百姓爱戴。

邹应龙的一生,对国家、君主忠心耿耿,对黎民百姓,关心体恤,为官任人唯贤,举荐理学学者魏了翁、真德秀、朱熹等人,把程、朱理学推到了至高的地位,为治理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把儒家思想文化,继承下来,并为之发扬光大。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应龙邹公十二世裔孙邹潜斋,实践了这种思想文化,被当时的皇帝恩封为“义寿相”,把儒家文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魏了翁

真德秀

朱熹

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宫前村邹凤如

注:本文史料选自《南谷春秋》《南宋状元邹应龙》作者:邹国琴,《一代名臣邹应龙》作者:陈雄。程、朱理学:指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而来的儒学流派。

2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