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赤脚医生是如何为农民服务的?看看新时代的李春燕,我懂了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12 11:22:51

在贵州从江县外20多公里的地方,隐藏着一个名叫大塘的苗族山村。这个山村不算偏远,但人均收入却未过千元,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村里只有一所正在建设的村级卫生所,而惟一一名受过正规培训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李春燕。

梦想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几年前,卫校毕业的李春燕,带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嫁给了大塘村的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了一名乡村卫生员。她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用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这个山村的乡亲们带来健康和希望。

李春燕的到来,就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大塘村的每一个角落。她的卫生室,不仅仅是打针吃药的地方,更是乡亲们心灵的慰藉。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乡亲们解除了病痛,也改变了他们对医疗的看法。这种改变,不仅仅限于大塘村,还影响到了周边的村庄。

2001年11月,李春燕把自家堂屋的一角打理出来,开了个诊所。她从未想过,自己的这个小小举动,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感动中国的人。当时的她,只是想着能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砸锅卖铁,都要给你办一个像样的卫生室

当年李春燕从卫校毕业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个卫生室,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父亲李汉民也告诉她,做一个医生不一定都要有一个正式的工作,村里的老百姓更加需要医生。当时正在和李春燕谈恋爱的孟凡斌也承诺:“砸锅卖铁,都要给你办一个像样的卫生室。”

然而,办卫生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春燕的父亲李汉民说,至少需要2000元。对于李春燕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孟凡斌没有放弃,他从和李春燕订婚的那一天起,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承诺。他每天早出晚归,开着贷款买来的车,到处拉货,每个月能够挣2000多元。回家就把钱交到李春燕手中,为她的卫生室梦想一点点积累资金。

李春燕的公公孟仕辉在大塘村当了31年的村支书,为人正直,深受乡亲们尊敬。他曾经尝过村里没有医生的滋味,所以非常赞成儿媳妇开诊所。但是,一下子拿出2000元也十分困难。大塘村也是一个“空壳”村,村委会也没有钱资助李春燕。面对这些困难,李春燕并没有退缩,她坚信自己能够实现梦想。

起死回生的声名在村里村外传扬开来

在大塘村,原本有4个行医的人,但他们为人看病大多只能凭借经验抓几付草药,不懂得西医,有的连听诊器都没有见过。而李春燕,是政府通过爱德基金资助,在黎平卫校系统学习了2年临床医学的“科班”学员。她原本只是想把学到的东西用一用,能维持生活就行。但这个本能的想法,却让她走上了从医之路,并且一走就是几年。

年迈的父亲告诫李春燕:“不管多苦,欠多少债,你也不能离开村子,因为你是这里唯一的医生!”这句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春燕前行的道路。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也明白乡亲们对她的期待和信任。

村里有一位姓吴的老乡,因为喝酒过量昏迷过去,家里人哭哭啼啼地为他准备后事。李春燕过路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她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来药,为患者打上了吊针。随着液体的流动,老吴的呼吸逐渐均匀了,渐渐有了意识。这件小事,让李春燕能起死回生的声名在村里村外传扬开来。其他村的病人也翻山越岭地来找她看病。

在大塘村,一只鸡、几个鸡蛋,甚至是几棵青菜,都能当作药费抵账。这样的事情,对于李春燕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更多拿不出医药费的村民,总是让春燕记在账上,说等有了钱再还。公公婆婆看着儿媳如此辛苦,狠下心来把家里的牛卖了,哥哥嫂嫂承包桔园挣的钱也填上了好几千的窟窿。更不用说爱人孟凡庆,他在县城打工,一个月才挣300多元的工资,也都悉数交给了春燕,用来维持诊所的运营。

小诊所几次面临断药的危机

春燕的诊所办得艰难,夫妻俩曾想过开个小卖部来贴补诊所的开销。可孟凡庆在县城打工,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公公婆婆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利,小卖部因为春燕常被请去出诊而无人照看。结果,小卖部开了不到10天就关了门,只留下满屋子的货物和春燕无奈的叹息。

因为贫穷,许多村民付不起药费,有的连一、两块钱都要赊账。开业还没到两个月,2000元的药品就全部用完了。而更让李春燕头疼的是,还有80%的病人交不起医药费,只能在账上挂着。她不但没有实现当初养家糊口的想法,甚至连本钱都没有找回来。一下子,她又没有钱进药了。

欠账越来越多,资金周转越来越难,小诊所几次面临断药的危机。刚开始,李春燕还能去药店赊账,可赊多了,药店老板也不肯再赊了。倔强的李春燕不希望诊所就此倒下,为了维持卫生室的运转,她和丈夫一起,将家里的米糠挑到从江县城去卖。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卖了几十元钱,但这些钱足够她去药店买一些急需的药品了。后来,她没钱就干脆向丈夫借,开始丈夫没有让她打借条,可后来发现很多钱都是有借无还,就要求李春燕打借条。结果一算账,每年李春燕的借款金额居然高达五、六千元,这些钱最后又都成了账本上的死账。

面对这些善良的乡亲们,李春燕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2004年5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袭击了大塘村。李春燕家的房子建在半山上,由于一半的地基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大雨将地基的一角冲垮了,墙壁也开裂了,整个房子变了形,成了危房。可他们却拿不出钱来维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摇摇欲坠。年轻的李春燕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无力,她和丈夫商量,决定不做医生了,一起到广东去打工挣钱养家。

然而,这个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塘苗寨。村里的妇女们得知后,纷纷来到李春燕家,给她送来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零钞。有的老人没有钱,就拿鸡蛋来抵药钱,一个鸡蛋抵0.5元。一个晚上下来,李春燕就收到了300多元的药钱和一大堆鸡蛋。

面对这些善良的乡亲们,李春燕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看着那些满是皱纹的脸庞和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她决定不去了,她不能丢下这些需要她的乡亲们。可是,丈夫却非常生气,两人争执不下,吵了一个晚上也没有结果。丈夫一气之下离开了家,而李春燕却仍然在家里苦苦支撑着她的卫生室。

几年下来,李春燕的账本上,村民1元、2元、几十元的欠账消了写、写了又消,缺口照样在不断加大。但从此善良的李春燕再也没有想过放弃。她知道,这个卫生室不仅仅是她的生计所在,更是乡亲们的生命之线。

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也不放弃

2004年10月的一个夜晚,李春燕又遇到了一次生命的考验。一个早产的婴儿被紧急送到了她的卫生室。由于早产,婴儿体内器官发育不全,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随时有生命危险。李春燕深知情况的危急,她迅速采用按压治疗法,把小孩的两只小手放在胸上,用自己的手有节奏地按压孩子的小手。

但几分钟后,孩子依然紧闭双眼,没有半点呼吸和心跳。李春燕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深知时间不等人,每一秒都关乎孩子的生死。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将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随身带的纸巾里。她又继续凑过去,给孩子做人工呼吸。一次、两次、三次……她毫不考虑羊水给自己带来的危险,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也不放弃。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李春燕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们看着这个瘦弱的女子,用她的坚韧和毅力,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最终,在李春燕的不懈努力下,孩子终于有了微弱的呼吸和心跳。那一刻,李春燕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她又一次守护住了乡亲们的生命之线。

春燕这孩子随喊随到,我真过意不去啊

“姑娘你来啦!”当过村妇女主任的张老花躺在床上,伸出布满青筋的手,紧紧地拉住了春燕。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感激,“这几天我忙,没有来看你,好点了吗?”她们交谈用的是苗语,那熟悉而亲切的语调,让春燕感到无比温暖。

检查完病情后,春燕打开药箱,拿出注射器和药剂。她动作娴熟,细心地为老人准备注射。让人留意的是,她把敲破的针剂碎玻璃全都打在了药箱里。“我们这里都习惯光脚,玻璃打在地上怕他们家人踩到,放在箱子里我拿东西时小心些就是了。”春燕解释说,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对乡亲们的关爱和体贴。

在春燕做准备时,老人感慨地说:“我这病痛了好多年,以前都是扛,现在年纪大了,痛得受不住了,常让读书的娃去找春燕。春燕这孩子随喊随到,我真过意不去啊。”像张老花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有十多户。春燕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去问诊,不仅为他们治疗病痛,还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保健方法和卫生常识。她的身影穿梭在苗乡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健康守护神”。

她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李春燕的事迹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从江这片土地,也让这里的医疗基础设施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目前,已有几百多万元的资金从不同部门投放,旨在改变当地的医疗条件。县卫生局正在筹建一个基金会,用于支持、救助、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网。“也许我们会以‘春燕’命名!”卫生局局长敖家辉这样说,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李春燕的敬意和赞赏。

正值9月,苗乡的吊脚楼里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丰收的气息让山村充满了生机。春燕家里的玉米也精心地悬晾在梁间,“这都是村里人帮我收来挂好的。”春燕告诉记者,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苗家人天性淳朴,不善言谈的他们总是用行动表达着对春燕的敬意。每当春燕感到疲惫和困顿时,一想到这些乡亲们的关爱和支持,她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动人的歌在苗乡深处传唱不息

就在李春燕的事迹引起轰动后,她建新卫生室的梦想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她的梦想助力。时间定格在2006年1月15日,李春燕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由社会各界捐资修建的卫生室这一天通过了验收,挂上了“红十字博爱卫生室”的牌匾,成为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全国首家“博爱卫生站”。那一刻,春燕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乡亲们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怎样理解李春燕?怎样解读从江现象?”奉命采访李春燕时,记者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个问题。县委书记耿生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李春燕的事迹既新鲜又寻常,因为在从江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这样相似的事情发生着。是这片土地孕育了这种精神。”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从江人民的自豪和敬意。

余怒咪等十几个老人是大塘村的五保户老人,在李春燕还没有得到社会捐助之前,他们是李春燕卫生室的主要顾客和欠款大户。他们没有足够的钱交药费,很多时候生病了就自己硬挨,实在受不了才来找李春燕。结果他们的病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得到社会捐助以后,李春燕开始每次只收他们1元钱的手续费,后来干脆就对他们进行完全免费的治疗。不管是打针吃药还是输液,在李春燕的收费单上都明确地写着“免费”二字。她的善举让乡亲们感动不已,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苗寨医疗事业的希望。

现在的大塘村,人们看病吃药依然困难,但因为李春燕的存在,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苗寨医疗事业的春天。她的身影依然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她的故事也像一首动人的歌谣,在苗乡深处传唱不息。

0 阅读:1
啸火谈明星娱乐

啸火谈明星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