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刻标志着我国正式摆脱了落后的封建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切离不开那群当年舍生忘死为国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革命家,而这些伟人中,有两个人尤为突出,那就是教员与刘少奇。
毛泽东与刘少奇二人皆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指明了前进发展的方向,二人远见卓识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那么如果对比两人,他们谁的眼光会更长远一点呢?
毛泽东一生的选择
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过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在1921年的时候,他在新民学会中的一场讨论中就提及了自己的想法:我这辈子愿意干的工作有个,一个是教书,一个是新闻记者,将来我可能多半都是靠这两个工作来谋生。
这句话也足以看出毛泽东对教书是情有独钟的,也正是老师这个职业扩宽了他革命的思路,成就了后来的他。毛泽东是一位颇有远见的人,他九岁就开始读私塾,1910年离开自己的家乡韶山冲去长沙求学,1913年,青年的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在往后的五年时间里,毛主席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也是在这里,毛泽东开始思考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这也为后来他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
1920年下旬,毛泽东受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邀请,成为了一名教员,这个职业也是毛泽东第一次选择的职业,因此后来也有不少人称呼毛主席为教员,就是指他的这段经历。
也正是教员的这一经历,让毛泽东后来在成为一名职业政治家后拥有着敏锐的前瞻性,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党支部的建设对于形势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党支部就是毛泽东的功劳之一。
此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如何建设治理这个崭新的、嗷嗷待哺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了他后半生的重要命题。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太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其唯一的途径。
在治理国家的层面毛泽东主要是从人性的深层出发,早在1935年,毛泽东当时在陕北工作时就已经预言,在革命胜利以后,我国必将由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当时这个转变需要时间,并非一蹴而就;他还认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本主义阶级之间存在着主要的矛盾,国家要发展就得强调公私兼顾的经济政策,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就现在来看,教员的眼光确实是不同凡响,即使放在现今的中国的发展方向也丝毫不过时,但是他的思想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这不得不说毛泽东确实担的起伟人这一称号。
刘少奇一生跌宕起伏
刘少奇与毛泽东是老乡,两人均来自湖南,老家就隔着一个小山沟,但两人的家境却截然不同,相比于毛泽东,刘少奇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当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因此母亲对这个孩子也是非常的疼爱。
1920年,当时22岁的刘少奇去往上海学习俄文,后来更是远莫斯科学习革命经验,在莫斯科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为刘少奇日后的革命理念以及治理国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刘少奇是一位非常低调的领导,1943年他当选为中共三大书记之一,是共产党的二号人物,地位是仅次于毛泽东的,这足以体现刘少奇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但是国民党却对这样一位中共的二号人物知之甚少,不要说是国民党,就连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不认识刘少奇的,更不知道他负责什么工作,直到后来国民党在《新闻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关于刘少奇的文章以后,人们才逐渐的认识到了刘少奇这个人,只国民党看来,刘少奇是教员的继承者。
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刘少奇确实是一个实干派,他并不在意别人认不认识他,甚至是如无必要,轻易不会在媒体面前露面,就算是发文章也是用笔名,要知道他可是党中央的二号人物,这么大的一个领导,竟然可以如此低调的活着,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境界。
虽然刘少奇在做人方面低调,但在做事方面却丝毫不含糊,在治国理政这方面,他与教员基本是理念一致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在领导岗位上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剖析也是一针见血,就如在千人大会上,刘少奇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当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窘境根源在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观点,在他看来,国家要发展就必要有正视错误的勇气,刘少奇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后来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轨迹和人民百姓的生活。
遗憾的是,在那段动荡的岁月当中,刘少奇因林彪江青之流怕其功高盖主,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打成反派,使得刘少奇这一生是跌宕起伏,这也让中国在七十年代以后少了一位伟人进行出谋划策,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教员与刘少奇的远见,谁更胜一筹
不得不说,两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响当当的革命家,皆为共产党的栋梁之材,他们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并肩作战,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毛泽东对于刘少奇的评价就是: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足以看出刘少奇在毛泽东心中的位置。不过即使两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理念有交汇,不过也不乏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其中能从中见识到二人谁更有远见的问题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看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当时刘少奇认为,新中国建立以后,暴风骤雨的革命时期已经过去,如今要做的是进行改良,做到循序渐进,对于资本家不可以一棍子打死,应该要包容与合作,对于爱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者,我们应该要对其友好,做好他们的后勤,各种问题要通过谈判来进行解决,不要斗争。
而教员则认为,所有生产资料应该收归国有,对待资本家,他们可以担任管理企业工厂的职位,但是其性质应该和普通工人一样,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彼此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相处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员与刘少奇二人在发展理念上面也是有着细节上的不同,不过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终归是想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带领着大家迈向社会主义。
除了在对资本主义看法这方面两人有不同意见以外,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两人也一样持有不一样的发展理念。
在教员看来国家要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摆脱贫穷,那必须要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工业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核心,重工业为主,但也不能丢了农业生产;而刘少奇则蚩尤不一样的看法,鉴于当时我国的国民素质,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民的情况下,他更倾向于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站稳脚跟以后再发展重工业,在他看来农业才是工业的根本,没有好的农业,工业就没有发展基础。
说白了就是没吃饱饭就开始搞工业高科技,到最后很可能就是啥也搞不出来,这个问题后来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浮夸”风潮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孰是孰非,相信大家都清楚。
教员和刘少奇两人虽然在国家的发展大计上面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他们的眼光都不是为了争一时的得失,他们看的是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国家发展蓝图,因此不可能在没件事上面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毕竟双方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在过渡时期,毛主席认为应该把目光牢牢的放在政治层面,但是刘少奇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即使在过渡时期也应该更多的考虑经济层面,但是也不能不管政治,两者应该平衡。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更多的是从他的个人经验出发,当年我党进行革命夺取了政权,因此一个国家要发展,那么政权就必须要牢牢掌握住。而刘少奇则从实际出发,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那落后的生产力现状,他也引经据典,用马克思的生产力论强调社会发展与稳定最终还是在于经济而不是其他,如果非要评判谁是对的谁都是错的,这并不容易。
所以说,你认为这两位伟人到底谁更有远见,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两人都有对有错,也都有最终接纳对方意见的时候,不过在刘少奇看来,他总是感叹毛泽东的眼光要比自己更为深远,可能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贾振东
伟大的刘少奇主席,永远怀念。
给猫金币
事实证明还是毛主席最伟大
逍遥居士
伟大的刘少奇主席,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