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定居美国20年,母亲临终前请求相见,他却拒绝相认

柏拉图得诉说 2024-12-11 17:12:44

“强强,你回来吧!让我再看看你,妈不怪你……”

2019年,73岁的农妇郭巧娣已经病入膏肓,面容枯槁的她在摄像机前苦苦哀求,想借助媒体力量见儿子最后一面。

郭巧娣称为“强强”的儿子,名叫王永强,不但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甚至1997年他还被中科院保送到北大,完成了物理学博士后的研究。

然而1999年王永强出国后,却随之和父母断了联系。

为何20年对亲生父母躲着不理,铁石心肠吗?

拒绝相认

王永强接到了消息,知道母亲想见他最后一面。

他并没有因此回国,而是选择继续沉默。这二十年来,他与家人已彻底失联,仿佛这个家庭不再存在。

郭巧娣寻找儿子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四邻八家传的沸沸扬扬。

村里人都在议论此事。有人说王永强真是个不孝子,母亲都快不行了,他连一面都不愿见。

也有人理解他,毕竟这些年郭家那点事,谁不知道?王永强读书时受了多少委屈,家里可没少给他脸色看。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母亲和父亲也多次试图联系他,甚至通过村里人捎话,但每次都没有回应。

郭巧娣病重时,曾托人转告:只要他回来,我就满足了。可最终,她的请求依然没有等来回应。

郭巧娣的病情持续恶化。

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眼神中带着失落与不甘。那些村里来看望她的人也只能叹气摇头,谁都清楚,这母子的裂痕,已经深到无法弥合。

最终,郭巧娣在弥留之际,再次喃喃呼喊儿子的名字,却再也没有等到那个人出现在她的床前。

“神童”的坎坷成长路

那么,王永强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有多大的恩怨呢?

一切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王永强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家中贫困,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哥哥。

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整天在田里忙活,孩子们基本靠自觉读书。王永强从小聪明伶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老师常夸他是“神童”,左邻右舍也羡慕不已。

然而,在家里,学习从来不是王永强的主要任务。他的父母更希望他能干活分担家里的压力。每天放学,他要挑水、喂猪,还要下地帮忙干农活。

哪怕考了第一名,父母也只是淡淡一句:第一名有啥用?还不是得回来种地。

初中时,学校推荐他参加县里的数学竞赛,王永强非常兴奋。

然而,母亲却说:不去!你哥还瘫着,你有空折腾这些,还不如回来种几垄菜。后来,还是老师亲自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父母这才答应。

高中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愈发窘迫。

一次学费交不上,王永强差点辍学。幸亏亲戚凑了钱,老师又帮忙免了一部分,他才继续读书。

尽管条件艰难,他依旧在班上遥遥领先,最终考上了苏州大学。

家庭矛盾的不断激化

进入大学后,王永强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轻松。

他靠奖学金和兼职维持学业,可即使如此,家里依旧时不时向他要钱。父母的理由很直接:你能读大学,不就是靠家里供你?现在你有奖学金,应该拿回家补贴家用。

为了满足家里的要求,他每个月都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奖学金寄回家。

可即便如此,父母仍嫌不够。他们并不理解奖学金是王永强凭成绩和努力挣来的,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时常在电话中抱怨:你那个奖学金拿了干嘛用?你哥药钱都不够,快点寄回来。

王永强明白,家里的日子确实过得不容易,尤其是哥哥的药费几乎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

但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学费、生活费、研究资料,样样都需要花钱。

他只能省吃俭用,把兼职挣的钱和奖学金一部分寄回家,剩下的勉强够自己用。

这些年,王永强的生活从来没脱离过“紧张”这个词。

他习惯了为了节省开支,三餐吃最便宜的泡面,周末跑去做家教赚点零散的钱贴补家用。

可即便如此,母亲的电话从未中断过。

毕业前夕,王永强向家里传递了一个消息:他准备结婚了。

对方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姑娘,温柔贤惠,两人在校园里相识,彼此扶持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起初,他还满心欢喜地期待父母能为他高兴,可家里的反应却让他始料未及。

母亲接到消息后连珠炮似的发问:什么家庭?哪里的?干什么的?

王永强如实回答,谁知母亲却冷笑了一声,嘲讽儿子一个读过博士的人,找个城里有房有工作的还差不多,娶个这么穷的真是没能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家里电话里少不了冷嘲热讽。

说他读了那么多书,怎么眼光这么差。父母甚至劝他取消婚约,再物色更“合适”的对象。王永强试图争辩,但父母根本听不进去。

婚礼当天,新娘穿上婚纱,满脸幸福地等待着宾客到来,可只有舅舅一个近亲来了。当问到公婆怎么还没到时,王永强只是低声说他们有事,来不了。

其实,他心里清楚,父母的缺席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不认同这场婚姻。

从那以后,王永强心中的委屈和失望达到了顶点。他开始减少与家里的联系,甚至刻意回避父母的电话。

远走美国

1999年,王永强通过中科院的推荐,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

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旅程,更是一场逃离。他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出国的具体时间,只是在临行前草草交代了几句。

到了美国后,王永强一头扎进了学术研究。

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接连发表论文,事业步步高升。然而,与家人的联系却越来越少。最初,他还偶尔寄钱回家,但电话越来越少,信件也逐渐中断。

家里人起初还四处打听他的消息,甚至托人去北京大学询问,但始终没有结果。

母亲的病情加重后,她多次让人捎话,想见儿子一面,但王永强依旧没有回应。直到2019年,她通过媒体寻求帮助,试图让失联二十年的儿子回家。

然而,王永强选择了沉默。对于他来说,这段关系早已成为过去,而他也无力回头。

王永强的故事引发了无数人的唏嘘。

有人指责他的绝情,也有人同情他的处境。这段母子关系的破裂,不仅仅是性格或态度的分歧,更是长期积压的矛盾与伤害造成的必然结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庭关系的冷漠与不和,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压力如果过于偏激,不仅会压垮孩子,也会让亲情变得淡漠。

参考资料:

0 阅读:24
柏拉图得诉说

柏拉图得诉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