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曾叫嚣让儿子当“101%美国人”的中国教授,如今下场如何

扶苏历经天下 2024-11-19 14:21:02

“我的孩子不学中文,定要成为 101%的美国人!”这句石破天惊的宣言,出自一个曾经在中国学术界声名显赫的经济学教授——徐思远。[奥特曼]

此语一出舆论瞬间波澜骤起,网民皆怒批其“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其行径着实令人义愤填膺。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在中国享受着优渥生活、拥有令人艳羡社会地位的精英,说出如此决绝的话语?

这背后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幻灭,一段关于文化认同的迷失,以及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

徐思远的早期人生轨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标准的“小镇做题家”逆袭史,他出生于东北一个普通家庭,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一路从高考状元考入浙江大学,再到硕博连读最终成为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这段时期徐思远堪称学术新星,他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甚至一度被媒体与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相提并论。

徐思远生活条件很好,社会地位也很高,好像啥都有了,闲暇时徐思远开始大量阅读美国相关的书籍,对美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2017年他在纽约参加了一个国际经济学的大会,这事儿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大转机。

在会议上他与来自西方国家的学者近距离接触,他观察他们的谈吐、穿着、举止,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文化自卑感。

他感觉自己像个“土包子”,曾经引以为傲的学术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似乎也黯然失色,这种自卑感扭曲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加深了他对美国“自由”的向往,也埋下了他日后极端思想的种子。

在课堂上他不再专注于经济学理论的讲解,而是开始公开贬低中国文化,宣扬“崇美思想”,将美国描绘成一个“自由的天堂”,甚至声称“中国文化是最低级的文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卑”。

这些言论在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无法理解,一个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优厚待遇的知识分子,为何会说出如此刺耳的话?

网络上对他的批评也如潮水般涌来,但他却置若罔闻,反而更加坚定了移民美国的决心,这种近乎病态的“崇美”思想,彻底暴露了他迷失的价值观。

他的妻子起初根本不想移民美国,在中国她有份稳定的工作,身边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可是看到徐思远那么执着,最后还是同意了。

2018年初徐思远带着妻子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满怀憧憬以为自己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现实的残酷打击。

徐思远信心满满地将简历投递给多所美国大学,他幻想着能够在美国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然而,回应他的只有冰冷的自动回复。

最后那所社区大学给了他回复,意思说他的背景和学历在美国高校里不太吃得开,他以前在国内看重的那些学术成就,到了美国后好像就没人重视了。

这次挫折让徐思远开始反思,他首次觉得那所谓的“美国梦”其实挺虚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带来的积蓄迅速消耗殆尽。

高昂的房租、日常开销,再加上妻子临产的医疗费用,让他不堪重负,为了生活他只好屈尊去做些以前瞧不起的活儿。

他先是在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脏碗碟,忍受着油烟和嘈杂的环境。后来为了多赚些钱,他又尝试了各种兼职:送外卖、开优步、做清洁工、甚至当装修工人。

这位教授以前风光无限,如今却得辛苦赚钱,一天忙活十几个小时,生活勉强过得去,徐思远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生活的重担,他还得忍受那种让人难受的种族偏见。

有一次他送外卖时,遭到一群醉酒白人青年的辱骂和殴打,只因为他是个亚裔,他的心爱电动自行车被人偷了,他赶紧报了警但警察的态度挺冷淡,还隐约说他可能是在骗保险。

这些经历让徐思远深感挫败和愤怒,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他曾经认为美国是“自由的天堂”,然而在这里他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他曾经憧憬的“自由”,如今却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即使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徐思远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的“101%美国人”教育计划。

他给儿子取了一个纯正的英文名字,家中只说英语只吃西餐,不许庆祝任何中国节日,他试图将儿子彻底改造成一个“美国人”,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就能弥补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焦虑。

然而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儿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伤害,也让徐思远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文化认同危机,随着儿子渐渐长大,徐思远开始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发现儿子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因为他既不像美国孩子那样融入集体,也不像其他亚裔孩子那样拥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儿子用蹩脚的英语与他交流,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每次看到这场景,徐思远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

他意识到自己不仅剥夺了儿子学习母语的权利,也切断了儿子与自己文化根源的联系,让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根的“浮萍”。

这种认知让徐思远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偏执和狂热,他开始偷偷地教儿子学习中文,在家里播放一些中国歌曲,甚至在春节和中秋节时,偷偷地给儿子买月饼和红包,试图让儿子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举动虽然微不足道,却代表着徐思远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转变,在美国生活的种种困境,对儿子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让徐思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逐渐意识到美国并非他想象中的“自由天堂”,这里有歧视、有不公、有他无法逾越的种族和文化壁垒,他之前的美国梦现在完全碎了。

他开始怀念在中国的日子,怀念曾经拥有的一切:稳定的工作、优渥的生活、以及家人和朋友的陪伴。

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和偏执,后悔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国梦”,放弃了原本拥有的一切,他后来对移民的选择感到遗憾,同时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对他的悔改表示理解和同情,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为了博取关注的又一次表演,徐思远的美国梦彻底破灭了,现在他正面临着严重的自我认同问题。

他感觉像是被夹在了两个世界的边缘,既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属。

徐思远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追逐“美国梦”的失败案例,更是对当下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甚至是个人心中的重要支撑,过分迷恋外来文化,结果可能弄丢自我根基不牢。

随着世界的紧密联系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汇是常事,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要的,但咱们的文化也不能全盘丢掉,更不能盲目迷信别人的文化。

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守护,真正的幸福和成功,不在于地理位置的改变,也不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成长和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知。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源,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当更长远。

参考资料

红色文化网 - 2023-01-21:这个吃里扒外的知名公知教授出走美国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0 阅读:14

扶苏历经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