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30天!越临近高考压力越大!专家支招缓解焦虑,提高复习效果!(转给学生)

只搞钱的文哥 2023-05-29 20:22:16

可观察到的“压力”和“应激”反应首先让我们温习一下什么是“压力”与“应激”。当我们描述自己“压力山大”或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总会伴随着高度紧张、焦虑、急躁的心理状态,同时心跳加快、气喘吁吁、出虚汗。这是人在面临重大压力事件时所产生的普遍心理、生理反应,通常被称为“应激”。

对于学生来说,每次面临考试时,都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应激”状态。当诸如考试等压力来临时,考生往往表现出情绪与注意的变化,比如烦躁、易怒,以及对考试有关的信息“高度敏感”。适度的压力能够让我们有更好的表现。在考试过程中,考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试卷和答题上,大脑似乎过滤了其他无关的信息。适度的应激能够让我们更加注意力集中,排除无关干扰。但过度的压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粗心大意”或者“没有看到题目”的行为。

压力还会对考生的学习与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考生都能出现过拿到试卷后“两眼一抹黑”“大脑空白”等状态,表明压力会对我们的记忆造成影响。同时,越临近考试,压力越大,复习的效果却不如以前,表明压力也会对考生的学习造成影响。高度紧张和压力下,考生容易记忆力下降,错误记忆增加,常出现“我复习过,但是记不得”的行为。此外,压力还会对高级认知功能有复杂的影响。理科科目,尤其是数学等学科,需要高级认知功能的参与来解题,压力过大会使高级认知功能受损,导致考生在数学等理科科目上发挥失常。考生除了面临考试带来的压力,还面临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潜在压力。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导致大家普遍经历了由疫情带来的应激状态。高考的时间有所推迟,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压力对考生的影响。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会比短时间的压力更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甚至可能引起个体的情绪障碍。

认知应激的生理反应回想起老师说“今天考试”四个字时,我们不禁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呼吸急促,事实上在我们感受到这些紧张、焦虑的体验前,我们的身体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应激事件来临后,机体最先反应的是自主神经系统。该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快速兴奋,我们会出现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等一系列反应,随后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循环游走,并且可以突破大脑的保护屏障,直接对大脑功能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机体内稳态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也会对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有深远的影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导致“慢性应激”状态。偶尔一次应激事件来临,机体能够很迅速地应对,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的反应能力就会降低,出现“钝化”。无论有没有应激事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一直处于高水平,受到糖皮质激素调节的区域也会出现“耗竭”的现象,导致有关脑区功能受损,甚至引起应激有关的障碍。疫情期间,考生面临着疫情和考试带来的双重压力,同时由于考试的推迟,其处于应激状态的时间也相应增加。适度调节考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缓解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将有助于帮助考生正常发挥。

正确看待与识别压力与应激,调适不良情绪有人考前紧张会“超常发挥”,有人考前紧张则只会“发挥失常”。除了学习之外,个体的心理状态成为考生不能回避的问题。正确识别自己的压力状态,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松紧适度才能百发百中,当察觉自己处于应激状态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个方法能够帮助考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整。我是不是考前总是压力大得喘不过气——识别考前压力。考试之前感觉到压力大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凡事有“度”,过度的应激与压力会突破这个“度”。有些考生考前除了正常的应激反应,还会出现很严重的生理反应。有尿频、拉肚子、肚子疼、呼吸困难等状况时,压力对考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很严重。如果长时间出现这类问题,则需要到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进行疏导。我是不是过度关注疫情而无心学习——识别疫情对心理的影响。从居家隔离到复学期间,是不是感觉到自己不愿意学习?是不是过度关注疫情有关的信息而不想学习?由于过度担心疫情和惧怕自己患病,个体会对外界的信息更加敏感,且更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息,产生悲观、失落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同时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失去兴趣。当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应调整好作息时间和学习规律,从居家的作息时间调整为上学的学习时间;控制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心无旁骛”地学习。愈挫愈勇,愈战愈强——与压力做朋友。压力是弹簧,你弱他就强。当你决定与压力做朋友时,会发现压力有可能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和复习上面。压力所带来的轻度的生理唤醒,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可能会更加促进考场中的高水平发挥。但过犹不及,要把握好压力对自己身心健康影响的“度”。身心共同强大——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好处,除了减肥,还大有妙用。当压力过大时,体育锻炼会极大地降低压力水平,改善负性情绪,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能改善居家隔离期间缺乏锻炼导致的体能下降,提升免疫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大脑工作效率,增加大脑供血,提升大脑功能,进而提升认知能力在大脑中提升神经元突触数量和突触连接,提高空间记忆水平和模式识别的能力。放空自我,体验内心世界——正念冥想。有时,人们总是囿于繁杂聒噪的环境不能脱身,压力大的时候想一个人静一静,正念冥想是减压的首选。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也不需要在其他特定的场合,只需要在安静中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上面,达到专注和放松的状态,即可训练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教育家》约请一些老师为解决高考焦虑支招,一起来看!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高三心理教师郑晓琼  ——

肌肉放松疗法

情绪会造成神经紧张,如果能够放松肌肉,情绪压力也会得到宣泄。因此老师会在周三中午找一首舒缓的音乐,同学们自由地坐着或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只关注呼吸。每次呼气时默数一次,默数到十后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眉心,有意识地放松它,接着放松脸颊、颈部、肩部、腿……收紧和放松身体每个部分。只注意紧绷的地方并放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同学们醒来以后像是经历了深度睡眠一样,感到轻松。

正念

正念是目前较有效的减压方法,所以老师常常会向同学们传输以接纳、开放、不评价的态度,清醒地观察情绪这一正念思想。无论是急性的焦虑爆发还是长期的焦虑缓解,一旦同学们留意到这类情绪的出现,就尝试像朋友一样和情绪打声招呼,探索并调查它们在身体中的感受。如果逐渐不再注意到情绪的存在,就把注意力放回呼吸的感觉上。有个别同学甚至保持了记录焦虑的习惯,时常去审视和回顾这些焦虑情绪爆发的起因经过,更有效地让行为不受情绪干扰。

身体姿势也可以缓解焦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米·卡蒂经过大量实验发现,采取一个自信的姿态,假装自信就可以影响脑内的睾丸酮和可的松含量,从而降低恐惧感、提神并充满应对的力量。班里的学生会在考前、面试前去无人的地方张开双臂伸展五次,在心里跟自己说“一定没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感受到了小变化,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些自信。以上三个技巧是高三同学最常使用的方法,其中既有积极心理的暗示、身体的放松,又有负面情绪的接纳。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不断地告诉学生“粗暴地摆脱情绪只会增强负面情绪,唯有欢迎和接纳才可以改变”,以及“焦虑和压力是人生常态,以平常心面对,它们反而是成功的助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校长宓奇——

情绪自我管理,分配不同的优先级

因外界疫情进展的新闻和校园疫情防控氛围而产生的恐慌。学校是在全方位考量防控条件的情况下才开始复课的,考生的校内安全有保障。考生应保证充分的睡眠并适度锻炼,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能,有利于形成更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因紧张、烦躁情绪而需要帮助时,及时向家人、同学和老师寻求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亲密感,减少不良情绪。

对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缩短的担心。对考生来说复课时间是一致的,加上高考时间已经推迟,各校也会随之调节复习进度,对备考时间的影响有限。考生需做好时间管理,首先在作息时间上尽快调整,适应校园生活。另外,将不同类型、难度的任务,分配不同的优先级,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提高效率。

由于复课之初测验成绩波动造成的焦虑。自律性强、适应网络教学的同学经过两三个月的在线学习后在测验成绩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但在网络学习期间状态懈怠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成绩暂时的起落是正常的,及时调整状态,积极接纳阶段性测验中反映出的不足,科学分析复习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就会有明显的成效。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教师曹春梅——

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高考前,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心理拓展游戏,有助于学生提升认知,调适心理状态,减轻压力。

“吸管穿越土豆”

班主任提问:一根吸管能不能穿越土豆?班级里一半学生认为能,一半学生认为不可能。班主任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亲自尝试体验,然后分享经验。

有的同学第一个用吸管穿越土豆,他认为要用大力气。有的成功用多根吸管穿越了土豆,他分享经验:1.初速度要快。2.寻找土豆的薄弱处,从薄弱处插进去,容易穿透土豆。

大部分同学成功后,教师继续提问:联系学习,如果土豆就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吸管是解决方法,这个活动使你们有什么感悟?

学生1:面对弱势学科要快准狠,避强趋弱,一击必穿越。要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必要时还要换一种思维。

学生2:要善于观察,找到薄弱点后,要专注,有坚持力才能成功。即使是处在低谷、困境之中;要敢于面对困难,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3:不能用蛮力,要巧用力量。

学生们对这个心理拓展游戏感到很有新意,从而兴致盎然地进行相关联想,生成了很多宝贵的对学习的认知能力,将部分学习规律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动力,在体验中学,在体验中反思,减轻了压力,收获了快乐,取得了很好的自我教育效果。

“一分钟拍手游戏”

游戏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估自己一分钟可以拍手多少次。有的说60次、有的说100次,有的说120次,看法不一致。教师用秒表计时,学生体验一分钟拍手,看看到底能拍多少次。事实是大多数同学拍了200多次,有的甚至超过300次。同学们很惊讶,很多人没想到自己可以拍这么多。教师趁热打铁,请学生谈谈感悟,很多人就给出了下列答案:

1.潜力,每个人的潜力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2.坚持,拍到30秒的时候就很累了,这个时候要坚持住,可以拍更多。

3.努力,一切美好的结果都是靠努力勤奋得来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勤奋。

4.方法,一只手为主,另一只手为辅,这样拍出来的要更多。

5.计数,精准计数要讲究方法。

6.态度,简单的事情也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做。

学生的课堂生成正是教师想劝勉大家的话语,现在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认知效率。游戏本身让同学们非常快乐,减轻压力。妙招可操作性强,人人都可以参与体验、分享、交流,对于高考前自我减压,轻装前进非常有效。

—  END  —

0 阅读:2
只搞钱的文哥

只搞钱的文哥

游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