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侯国忠,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却是抗日战争中一位铁骨铮铮的战士,打过游击,指挥过西征,牺牲时年仅35岁。
他的故事没有多少人讲述,但每一段,都值得记住。
觉醒与反抗侯国忠出生在,吉林珲春的大荒沟,家里穷得点不起油灯,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学了些字,可家里揭不开锅,没法供他继续读书。
十几岁时去了油坊当学徒,每天挑麻袋,磨豆子,手上常年都是厚茧。
20多岁时,东北军在家乡招兵,侯国忠去了,想学本事保家乡。
他的枪法准,练了没多久,就成了连里有名的射手,谁也没想到,这支部队很快就变了。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地沦陷。
侯国忠所在的吉林军,被命令“暂时退却”,实际上是弃城投降。
看到日军的飞机在天上肆虐,村庄冒着浓烟,老百姓四处逃难,心里憋着一股劲,他找到几位兄弟,偷偷策划了一场“大事业”。
1932年春天,侯国忠带着一小队士兵脱离部队,加入珲春抗日游击队。
这支队伍装备差,枪是旧的,弹药也少,但没人怕死,队伍开始活跃在长白山一带,破坏敌人的据点,袭击日伪的补给线。
侯国忠常说:“老百姓的怨气,是我们手里的武器。”
游击战中的传奇1932年,侯国忠成为珲春抗日游击队的骨干。
他懂得地形,擅长伏击,总能在敌人以为安全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出现。
东宁、绥宁一带的“集团部落”,是日伪的重要据点,敌人建了围墙,布了岗哨,妄图把抗联困死在深山。
侯国忠决定,摧毁一个伪军据点。
带队在雪地里潜伏了一整天,靠一把冷馒头充饥,等天一黑,让战士点燃干草堆,用浓烟迷惑敌人,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已带队突破铁丝网。
枪声响起,伪军阵脚大乱,侯国忠亲自端着步枪冲到最前,把敌人的火力点一个个拔掉。
最终,伪军弃械投降,百姓得以脱身。
这场战斗让侯国忠名声大振,老百姓开始主动给抗联送粮食,有些年轻人也自愿加入游击队,他说:“咱们不是英雄,咱们只是要把这片地守住。”
1935年,侯国忠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团团长。
带领这支队伍,在敌占区展开更加大胆的行动,他们攻打日伪军据点,拦截军用物资,破坏交通线,敌人一再增兵,誓要铲除这支“钉子”。
一次,侯国忠带队在山间埋伏,准备伏击一队押送粮草的日军。
敌人有轻机枪掩护,火力远胜抗联,侯国忠爬上山坡,居高临下观察,看准日军行进缓慢的地方,命令战士滚下大块山石阻断道路。
敌人队形被打乱,抗联趁机开火,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敌人死伤惨重,剩下的狼狈逃窜。
战斗结束,战士们搬回缴获的粮草,侯国忠却没有休息,招呼几个老乡,问清楚日伪军的动向,开始筹划下一次行动。
西征的血与火1936年,侯国忠被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五师副师长。
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抗联的西征行动,这次行动,旨在打破敌人,对东北抗联的封锁,扩大抗日根据地。
对于侯国忠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西征途中,侯国忠率部攻打宁安县的东京城,这是敌人的交通枢纽,日军在这里驻扎重兵。
带着几名侦察员潜入城外,仔细观察了两天,晚上,召集战士开会,摊开手绘的地图,分析敌人的薄弱点。
他将部队分成三组,分别从正面和两侧同时突袭。
战斗打响后,亲自带队冲锋,用炸药包炸开了日军的仓库,切断了敌人的通讯线。
日军急忙增援,却被预埋的地雷炸得四散奔逃,战斗结束后,侯国忠让战士迅速撤离,说道:“打完就走,别给他们喘气的机会。”
这次战斗让日军损失惨重,东京城一度陷入瘫痪,侯国忠的指挥能力也得到了部队上下的肯定。
西征途中,部队要面对敌人的追击,还要克服极端的环境困难。
战士们穿着破旧的棉衣,在雪地里跋涉,粮食早已吃完,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
一次,一名年轻战士因为饥寒交迫倒下了,侯国忠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披上,还把仅剩的一块干粮塞给他。
“别掉队,咱们还得再走几十里。”侯国忠拍了拍战士的肩膀,又转身带队继续前进。他的坚韧,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
最险的一战,是一次突围战。
日军出动大量兵力,企图围歼抗联部队,侯国忠冷静分析地形,决定分兵突围,又亲自带领一小队吸引敌人火力,把主力从另一个方向安全撤离。
与敌人的追击战中,和战士们在雪地里连夜奔袭。
他们藏在山洞中,用雪水充饥,静候敌人的搜索队离开,等到天亮,带队绕道返回,再次与主力部队汇合。
这次突围保全了部队的战斗力,也让敌人更加忌惮抗联的机动能力。
侯国忠用行动证明,抗联的信念比敌人的装备更强大。
大沙河的最后一战1939年,侯国忠成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日军对抗联的围剿加剧,战斗一场接一场。
8月,安图县大沙河附近,侯国忠的部队接到命令,负责阻击日伪援军,清晨,山谷里笼罩着薄雾,战士们埋伏在灌木丛后,紧盯着山道。
敌人重火力压境,迫击炮炸得泥土飞溅,树木断裂,侯国忠手拿望远镜,蹲在高地观察敌军动向。
敌人不断压近,战士们以山石和土堆为掩体,拼命抵挡。
侯国忠快速下达命令,利用地形布设交叉火力点,将敌人击退一波又一波,他的冷静,让战士们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下午,敌军火力增强,部队伤亡惨重。
侯国忠调整队形,带领突击队强行反击,近距离交火中,弹药逐渐耗尽,侯国忠抓起一支敌军掉落的步枪,靠着精准的射击,为队伍争取了片刻喘息。
黄昏时,敌军调动增援,包围圈逐步缩小。
侯国忠指挥部队向后撤离,自身却留下掩护,带着十几名战士死守阵地,打光所有子弹后,拔出刺刀,与敌人短兵相接。
敌人一次次冲锋,被他一次次挡下。
一颗炸弹在侯国忠身旁炸开,他被冲击波掀翻在地。
战士们想将他背走,他却低声说:“我是指挥官,别管我,顶住!”他站起身,拄着枪继续射击,身上早已血迹斑斑。
最后的冲锋中,侯国忠身中数枪,缓缓倒在阵地前沿。
他的手依然紧握步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处的山谷,敌军占领阵地时,发现这位指挥官倒下的位置,距离他们的前线仅一步之遥。
战斗结束后,残余的战士将侯国忠埋在山谷。
他的名字被写进抗联的烈士名册,可知晓这场战斗的人越来越少。一个战士回忆:“国忠大哥那天没说什么,只说了两个字:顶住。”
侯国忠的名字,或许不再被人们提及,但他的战斗,他的信念,像大沙河的水流,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他用短短35年,书写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传奇,一个名字,一段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