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后叶剑英多次搬家,秘书回忆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

史不离文 2023-12-09 21:53:03

毛主席与叶剑英的友情是经得起生死考验的,当年革命的时候,毛主席称赞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师不糊涂。”

而叶剑英最崇敬的统帅也是毛主席,即使已经80岁的高龄,他也依然对毛主席念念不忘:“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毛主席去世前一天晚上,政治局的常委们分组向毛主席告别。在弥留之际,毛主席握着叶剑英的双手,用手指在他的手背上轻轻的动了几下。

第二天,噩耗传来,毛主席与世长辞,叶剑英悲痛不已,他在处理好毛主席的后事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他明白,天变了。

此后没过多久,叶剑英接连搬了几次家,据他的秘书后来回忆称,更有甚者,只一天晚上就搬了三次家,这是为何?

知交好友

两人友谊的开端要追溯到中央苏区时期了。

1931年,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叶剑英秘密从上海来到了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

当时正值红军反围剿时期,虽然初来乍到的叶剑英对于党内形式不太了解,但是在见识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中毛主席的出色表现之后,他就对毛主席另眼相待,很是钦佩,在毛主席遭受“左”倾路线领导人打击排挤的时候,叶剑英依旧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意见。

后来毛主席曾经动情地说过:“二次反围剿的时候,我的意见坚持的人不多,剑英算是一个。”

因为跟毛主席走的比较近,所以叶剑英在当时也被苏区中央局所不喜,他们先是将叶剑英从总参谋长的岗位上调整到了红军学校任校长,后来又借故降职把他从福建军区司令员任上调整到总参任四局局长。

虽然官越做越小,但是叶剑英丝毫不在意,他始终任劳任怨,他说自己是在为革命而工作,不能斤斤计较。

毛主席夸赞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正是因为毛主席看到了叶剑英身上人品的可贵,所以两人才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在长征途中,叶剑英曾经帮助毛主席三次脱险,对于叶剑英的恩情,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他对别人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

毛主席说着还十分幽默地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除了对于毛主席军事理论素养的钦佩之外,叶剑英还对毛主席的诗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喜欢毛主席所写的诗词,崇拜毛主席诗词之中所蕴藏的磅礴气概。

叶剑英不仅仅是只会欣赏诗词,他还会自己写诗。

1963年,叶剑英到湖南韶山参观后写了一首诗:“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

毛主席看过叶剑英写的诗词之后对他也是大加赞赏,正如叶剑英崇敬毛主席的诗词一样,毛主席同样也十分推崇叶剑英的律诗,他曾经向陈毅推荐过,并且亲手将叶剑英的诗一字一句的抄录了下来,送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

两人是生死之交,几十年的友谊,可想而知,当叶剑英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时,心情会有多么的悲痛。

无声的遗嘱

197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沉痛的一年,是失去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面,我们先后失去了周总理、朱老总,时间迈入9月,毛主席的身体也越发不好了起来,阴霾笼罩着大地。

在毛主席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着队来到了病榻前,他们一个一个地向着共和国最大的功臣作最后的诀别。

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经过的时候,毛主席都是双目紧闭,没有丝毫的动静,当叶剑英走过来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双目微睁,当看到眼前站的是叶剑英的时候,毛主席昏暗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活动着手臂,小幅度晃动着,向叶剑英招手,似乎是要说些什么。

可是那个时候的叶剑英由于太过于伤心,泪眼模糊,并没有察觉到毛主席的这一举动,他跟着大家走出了病房。

等到叶剑英走出去之后,毛主席突然的清醒了过来,他用手示意,招呼他回去。一位细心的女护士看到了毛主席的举动,她立即跟到了休息室,对叶剑英说道:“首长,主席招呼您呢!”

叶剑英听见之后,立马回到了主席的床榻前,他弯下腰将耳朵附在毛主席的嘴边,聆听毛主席最后的嘱托。

可是,毛主席实在是没有力气了,他的嘴唇微微翕动,想要说出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叶剑英握着毛主席的手,听不清主席到底在说什么,他又急又悲,眼泪没有忍住再次汹涌而出。最后,毛主席只是用手指头浅浅的点了点叶剑英的手背。

彼时的叶剑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毛主席的意思,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毛主席的病房,他一直在思索毛主席举动所代表的含义。

只是当时情况太过于紧急,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那一天晚上,他们谁都没有离开毛主席住的房子,大家都在走廊里面看心电图监视器,最终的最终,监视器上面的图形没有了任何的变化,于是,大家意识到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毛主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之后,叶剑英一边忙着毛主席的治丧事宜,一边思索毛主席最后的举动:

主席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还有什么交代?他用尽力气在自己的手背上轻轻的抖动,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这是毛主席对他的无声的政治遗嘱吗?

叶剑英暂时还不知道,只是当时时局并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来思索,他多年敏锐的政治嗅觉告诉他:接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

搬家变成了常态

当时的叶剑英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比起其他人,他有更高的威望,同时也有更大的自由。

历史形势将叶剑英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他一边联络其他人,一边叮嘱汪东兴要加强戒备,注意安全,保管好毛主席的一切文件档案。

其实毛主席的治丧工作刚开始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有人专门干扰工作,向当时主持会议的华同志施加压力,这个时候,叶剑英就站出来支持华同志。

因为叶剑英的这些举动动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蛋糕,所以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针对起了叶剑英。

为了更稳妥安全地完成任务,叶剑英需要时常搬家,更换住所,刚开始的时候,秘书看见叶剑英收拾行李,还会问上一句:“叶帅是要出差吗?”

叶剑英边收拾行李,边抽空回答秘书的疑问:“搬家!”

再多的话,叶剑英也没有说了。

后来,秘书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提前安排,随时随地都要准备搬家的状态,为了更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叶剑英都会把重要的东西收拾在一个箱子里,这样要走的时候,拎着箱子就出发了。

叶剑英搬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更有甚者,竟然在一个晚上就搬了三次家。

虽然很是折腾人,搬来搬去的极其不方便,可是这也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一种有效方式,靠着自己的警觉,叶剑英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

有时候工作需要极其的小心谨慎,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免得泄露了情报。

叶剑英在和其他领导人在家谈话的时候,都会让秘书在外面守着,他打开身旁的收音机,压低声音说话:“现在形势很复杂,小心隔墙有耳,开着收音机说话好。”

靠着这种谨慎的态度,经过仔细的筹谋计划,叶剑英等人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数年之后,叶剑英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出了自己对于毛主席临终召唤的理解。他认为毛主席最后的嘱托是要他辅佐当时的中央第一副书记华同志。

因为当时华同志的资历尚浅,所以,更需要叶剑英这种既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有崇高威望,又不擅权恋钱的中央领导人来担此重任。而叶剑英最终也确实像历史上周公辅佐成王那样的来辅佐华同志。

1979年,82岁的叶剑英途径三峡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诗来称赞诸葛亮辅佐后主的忠心:“托孤不作成都主,一孔明灯万古明。”而这也正是叶剑英的心迹。

写在最后:

叶剑英与毛主席是至交好友,他在晚年的时候也多次含泪谈到毛主席的光辉业绩,他说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徘徊,毛主席建立的丰功伟绩是永世长存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未来!

二者情谊深厚,或许所谓的生死之交也不过如此。

0 阅读:2

史不离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