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078期。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三野大军的前身。众所周知其主要首长为陈毅、粟裕,因此又被称作“陈粟大军”,与同时期的二野“刘邓大军”齐名。至于华东野战军的“三号人物”,同样威名赫赫,就是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谭老没有参加55年的全军评衔,论资历是大将级别,建国后曾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
1978年,也就是淮海战役过去将近30年之际,谭震林应老战友粟裕大将的要求,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接受采访并讲话。谭震林与粟裕合作期间,曾给对方提出过一些意见,但很快他就被对方高超的军事水准折服了,转而积极配合粟裕。这次抵达徐州后,谭老为一件事情勃然大怒。根据谭震林外孙王石达先生回忆,谭震林在政治上最敬仰毛主席,军事谋划方面则十分佩服粟裕。谭震林之所以在徐州发火,恰恰与此相关。
原来,谭震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指导时,对一些言词和布置非常不满意:中原野战军在战役进程中,主要负责牵制协助,但宣传材料中华野却成了“偏师”。尤其中野的相关负责人被描述成淮海战役指挥者,谭震林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针对这些所见所闻,性格直率的谭老愤然丢下一句:贪天之功。
谭震林始终坚持,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由华野、中野两支兄弟部队配合完成,华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连中野统帅刘伯承都承认这一点,说“淮海战役主要是华野打下来的”;至于总体的战役指挥者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具体军事层面则由粟裕大将负责,怎么会是别人指挥的呢?这两人又都是谭震林非常敬重的人物,所以他的那次徐州之行不太愉快。
淮海战役后期,在中央军委的要求下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公担任书记,其他四位成员分别是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总前委主要起到协调和后勤保障作用,至于具体作战方面,总前委并未向前线的华野部队发出过一封指示电报,谭震林认为个别首长“指挥淮海战役”之事无从谈起。作为总前委五人组之一,他确实有这个发言权。
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也表达过类似观点,认为淮海战役是毛主席部署的、是大家的功劳,不能完全归功于一个人。值得一提的是,杨成武跟谭震林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不是华野出来的干部。解放战争期间杨成武在华北军区任职,担任聂帅麾下的华北第一兵团司令员。他针对淮海战役的发言,一定程度上带有“旁观者清”的意味。
还有一个原因。谭震林本身就是华野的重要将领,他也以华东野战军的战绩为骄傲。个人可以不在乎功劳,但作为军人十分看重集体荣誉。谭震林讲的话令在场之人吃惊,但却不能不佩服老将军的心直口快。谭老向来很团结战友,却不希望战史、军事被宣传得走了样。如果非要讲功劳突出的战将,六十年代早有定论。毛主席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亲口讲出:粟裕是我的战友里最会打仗的,淮海战役他立了头功。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野后期参与了大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陈栗发起的,大淮海是华野与中央谋划的,大淮海战役既不是中野酝酿的,也不是中野指挥的。
淮海战役:华野首功,粟裕头功。军委部署、前指委指导、中野配合。
中野是偏师 是相对辅助作用的
让时间还历史以真相
中野围住黄谁兵团,没重武器,啃不动,换华野陈士榘兵团上才灭了黄维.
我一直感到奇怪,以杨成武的资历、战功及能力应该胜任总参谋长的,而且呼声也很高,但结果是杨德志任总参谋长,看了这篇文章似乎董了。
孙吴卫霍李都承认淮海战役是粟神指挥的,都对神将佩服的五体投地。彭林都要对其毕恭毕敬,不敢高声说话。
谭老板好样的!
小编在煸动仇恨,其心可诛。
。卢琦要发火了,几十年的历史也想更改,什么重要事可少吗?
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没有中野自杀式攻击蒋管区,华野会好到哪里去?恐怕生存都成问题!说好的品字型南渡进攻国民党控制区,少了华野的一个口(华野不愿南渡进攻),结果,中野在大别山遭遇了国民党最能打仗的白崇禧重兵集团的包围,本来是解放军最强悍的中野,在没有根据地、没有战略支援被动局面下,差一点被吃掉!没有中野的自杀式巨大牺牲,就没有后来的华野!这到底是谁是主力啊?
第十二兵团(黄维兵团)是中野主打的。
论情商还是诗帅,独轮车推出来的
淮就是他指挥的
事实
陈粟和陈谢都属于中野刘伯承的系列
去看看遵义会议纪念馆